国庆节长假的时候,有天轮到值班。8个小时内除了接听几个电话,没其他事可做。同事拿了个笔记本上网看电影,挑了个在热播的电视剧《雪豹》,我在旁边看了几集,不想被情节钓进去了。上班之后,用了几个星期的午休及晚上的时间,把长达40集的电视剧完整地看完了,这在十多年里可是第一回。
看完《雪豹》,电视里主人公们的形象在头脑里晃荡了好几天。客观上,这部电视的人物塑造得不错,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尽管有同事说周卫国这个演员的面孔太年轻,镇不住,但是我觉得演得还不错。因为这两年一直在关注黄埔老兵的关系,对那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剧中人物和我接触到的几位已在鲐背之年的老者相比较,我明白,不是所有的军人都是满脸横肉、杀气腾腾的,尤其是黄埔军校生,入学前大都是接受过或中式或西式的严格教育的旧书生,他们之中,文气大于武气的外在形象可以让人接受。
不过看电视不仅是看人物,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看情节。《雪豹》最初吸引我的是就是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情节很是吸引人,令人不得不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虽说主人公周卫国的本事过于了得,弄得一部应该是正史类型的电视剧,看上去像是娱乐大片。我看网上有人将其与奥特曼相比较,大笑之余,觉得多少有些道理。娱乐就娱乐吧,对于大众来说,看电视,无非是轻松一刻,没有必要太过苟求。
小说也好,电影电视也好,一条藏于其中的暗线是人物的性格要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跟天下所有事物的发生变化一样,都得合乎逻辑。《雪豹》这个电视片的最大问题,就是事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转变太不合逻辑。比方说周卫国进入八路军前后那段,团参谋长李勇开始时脾气暴烈,后来却因为周卫国违抗军令捆绑连长,擅自出击救了村民后,李勇一句“仔细想想,这周卫国跟我还有点对脾气”后,发生突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此暴烈的脾气就不见了。整个剧看下来,好象换了一个人。再说周卫国,他参加八路军,目的就是打鬼子,到了最后却突然入了党,这个变化没有任何铺垫,令人意外。
这样的情节一多,就大大削弱了故事魅力。我总结为,对人性的把握不符合逻辑,是该剧的最大硬伤。
听同事说这个故事最早是由一位网络作家写的,为此,我特地在网绺上草草看了几章原著,发现电视剧对原作的改动非常大。一想就明白了,电视为了情节的曲折,把许多人的命运重新作了安排,由于电视是形象的艺术,故事的曲折可以强化可看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情节的曲折,对人性的描述反而有点缭草,成了弱项。
关于这部电视的想法,仅限于此。由此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人性不合逻辑的变化,总会让人感到生疑。
很多年前,我们一帮同事,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头儿,那头儿就时时处处给我们这帮人小鞋穿,弄得人很憋气。过了一两年,慢慢觉得,穿小鞋的行列中少了一位同事,他跟那个头儿已经打得火热。按照成年人的为人处事逻辑,对一个人的态度,在对方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之前,是不可能发生太大改变的。所以,这个转变就很令人生疑。果然,很多年之后,那个同事青云直上。现如今的官场,吃得开的正是这些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之辈。我不知道这样扭曲的人性变化,内心是不是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当然,他获得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成功。然而,对一个人来说,不到最后盖棺时,一切评价都为时尚早。
“现如今的官场,吃得开的正是这些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之辈。我不知道这样扭曲的人性变化,内心是不是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当然,他获得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成功。然而,对一个人来说,不到最后盖棺时,一切评价都为时尚早。”相当的认同,呵呵。
[reply=大道,2010-10-27 00:14 AM]谢谢认同,哈哈[/reply]
呵呵,还是蛮喜欢看你这样分析人物的。
[reply=大道,2010-10-24 00:21 AM]谢谢,我是胡言乱语,乱说一通,呵呵[/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