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里必有外,表里必相济。溪口有一个里村,也有一个外村,过去常听人说起这两个村,按照以溪口镇为中心的观点,应该里村距离溪口近,外村远。可事实上刚好相反,距溪口较近的叫外村,远点的叫里村。也许以山里人的立场看,人家是以大山为中心表述的,里村比外村更处大山中心,细想之下,这里外之分更有道理。
这两个村都座落在高山上,两村中间隔一个山岭,此岭名曰磨石岭。里村在岭背,外村在岭南,两村直线距离1公里半,村里人说步行5华里。里村人到镇政府所在地,必须爬过这磨石岭,经外村再到溪口,辛苦是不必说的。因此,我听好多人说起过村谚:“爬过磨石岭,忖忖否做人;吃过猪油罗卜羹,忖忖又要做人”。听这谚语,我又犯了疑:不知道这猪油萝卜羹是村里的特产引得外人向往呢,还是村里人对村外广阔天地里的美食的向往?
横亘在里村与溪口之间的那道高岭阻隔了通往奉化的道路,但是这里村往邻居的鄞州却很方便。1980年,里村修建了通往鄞州李岙的公路,打通了山村与外界的通道。不过,村里人如果要去溪口镇里办点事情还是很麻烦,他们得要向东行,先下山到鄞州的李岙,经龙观、鄞江、洞桥,再往西折到奉化的江口,最后到达溪口,车行须两小时。因此,里村人过去有与官家有关的事情才到奉化或溪口,私家的事情就直奔鄞州去了。
近年来,鄞州因为要让五龙潭风景区与溪口风景区连接得紧密些,提议开工建设五龙谭通往溪口的公路,今年8月,这条路打通了。现在里村人到溪口,只要下了山,从李岙村右转即可进入鹁鸪岭隧道,这条隧道长1530米,穿过隧道,几分钟就到溪口镇上了,这样。从里村至溪口,车程也缩短到了半小时之内。 因为有了这个条件,我也第一次登上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山村。
从溪口出发,驶上通往龙观的新路,感觉这双车道的油路有点窄小,但是路况很好,路边的风景更好,穿过隧道,左拐,穿李岙村到山脚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上行,数公里后,看到人迹渐多,经过一个山口,面前霍然开朗,到里村了。
细细打量,这是一个被四周的高山环抱着的村庄。村口有一块比较大的平地,依次有车站、学校遗址,再往里有庙宇、祠堂、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再经过一个晒场,就进入村民住宅区。村中一条小溪穿过,溪水清澈,只是有太多的杂物沉淀。民居以溪两边依缓坡而建。沿着溪边的村前行道,行不过里许,就到了村尾。
▲这个应该是车站旧址。
▲里村学校旧址。
▲村口古色古香的庙宇。
▲庙内墙上触目惊心的“忠”字。
▲庙外的进村道路,左边是老年活动中心。
▲在老年活动中心打麻将的老人。
▲穿村而过的小溪。
▲宁静的村道上,行走的多是老人。
▲在村里行走也不时需要爬坡。
▲生活气息浓郁的旧居。
▲老宅中的亮点。
▲新桃乎?旧符乎?
▲发现一把旧理发椅子。一过路的村里人说,这椅子的主人老了,现在住到溪口的敬老院去了。
深秋的星期天的下午,阳光暖洋洋的。好多人或在村口闲聊,或在家门口打麻将。上前聊会儿,发觉这里的村民说话,操的都是鄞州口音。感觉这村被划入奉化版图,真是一个错误。
▲在阳光下缝被子的老人,80岁的年纪,穿针眼不用戴老花镜。我说您的视力比我还好,老人说:小青年不要开玩笑。
▲老宅院子里的老人们。
村里多木结构泥墙老房子,有的已经摇摇欲倒,不过也不时夹杂着一些新居,锃亮醒目。前几年宁波的媒体有过密集报道,说宁波城里人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许多人在此购买房子,在节假日在此住上几天。我们碰到在门口一桌打麻将的,说他们是宁波人。路边有一所房子正在装修,两个装修工人说,这房子装修好了,如果有人买,主人会出售的。
▲老房子中夹着的新房子。
▲这一桌打麻将的是宁波来的。
村里人介绍,这个村主要以缪、傅、吴三大姓氏为主,也夹杂一些小姓。我有好几个缪姓的同事同学朋友,是从这个村子出去。村里鼎盛时期有1千多人口,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办有茶厂、塑料厂、毛丝厂等好几家企业,也曾风光一时。后来企业搬迁到集镇上去了,青壮年也随之下山,或到鄞州的鄞江镇,或到溪口镇居住,现在村里只剩下200多人留守。在老年活动室门口碰到一位大妈,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现在留下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住在城镇的年轻人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返家看望父母、老屋。所以,该热闹的季节这里还是比较热闹的。还有,外来的游人这几年也很多,我们在村里就见到了好几拨。
▲这一桌是里村人,不过都不在村里住了,那天家里有重大事件,才聚集在一起,他说你们要是上午来,可以给我们拍个合影,家族那天有60多人聚会呢。
▲搬家具的里村人和游人。
▲年轻人说,我替人做回广告吧。他的旗上写着,万人行户外俱乐部。他们上午从溪口商量岗过来,在山间行走了5个小时。不过他说这是小菜一碟,所以都用不着背装备。
▲我们和那支户外俱乐部会合在村尾,电线村子右边的是我们的人。
里村人很热情好客,经过好多人家门口,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坐,问要不要喝茶。我开玩笑说你们这里这么多游人,干脆卖门票吧。一老大妈说,这怎么行,你们看着这地方好,就多来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