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lign]
桕坑村地处奉化市溪口西南,距溪口10多公里。处在两座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中,一条公路从村子东面紧擦而过,与公路平行的另一面是那条著名的剡溪。几年前,甬金高速公路又从剡溪的东边经过。假如你坐着车从路边经过,发现这个村子跟浙江大多数的山村一般,没什么特色。不过如果下车进村细究,会发现这个村其实很不一般。
第一个值得细说的是这个村前的那条剡溪。剡溪在溪口上游一段叫剡源,以前桕坑就曾经属于剡源乡。剡源最著名古迹是历代诗文中必要提及的“剡源九曲”,从上游下来,到这里刚好是第四曲。
清《四明谈助》提到这个地方时,写的村名是臼坑,为什么现在叫桕坑了呢?《奉化地名志》说,这村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了,据传村基原是沙石水坑,且多桕树,故名桕坑村。而元代的陈沆著的《剡源九曲图记》则说:“……臼坑,其水旁注,坑石有穴,大如深者如井而洼。”似乎是因为村边的溪中之石因有如臼的井洼而得名。尽管我无法考证哪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村名的这两个叫法,都与门前这条溪有关。
▲不过,现在要看出这个第四曲到底曲在什么地方,还真看不出来,只是满溪的芦苇,看上去非常不错。
第二个值得一说的是村口的那一排樟树。从溪口方向过来,远远看到循着山形列队似的一排树林,就知道,到桕坑了。
▲此片摄于2005年5月。
▲这一排树木中,有两棵长得奇形怪状的老樟特别引人注目,这大概是现在这个村里最古老的生灵了。
第三个值得一说的更有历史。《四明谈助》写到这个村时,录有古人陈基的诗,云“四曲洼然为臼坑,岗峦逾秀水逾清。云深莲叶峰头寺,下界时闻钟磬声。”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应该有个寺院。果然,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在村北一个山凹里,发现了一座深藏着的颇具规模的寺院。此寺名净慈寺,史载始建于晚唐。寺屡毁屡建,我们见到的建于1990年代中期,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很有古风。
▲寺院的放生池非常气派。
▲佛殿。
▲寺院内建筑森严。
第四个可以说的,是最近几年最让这个村扬名的银杏。村里的资料介绍说全村共有银杏基地650亩。到底有多少我们无法丈量,不过,在深秋季节里,村里村外都是金黄色的银杏林,却是眼见的事实。
最近一个多月里,我到这个村子走了三次,主要是想看看银杏叶黄了的时候,到底有多壮观。但前两次都去早了,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又发现今年的气候不对,银杏叶有些枯焦。其实对于我来说,这个村子早在25年前就来过,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寒假回家,跟着在乡里当团委书记的同学组织的队伍,曾到这个村子搞过联欢。那天晚上的活动气氛热烈,我们这些回乡学生加入来联欢队伍,为我们的书记同学挣足了面子。可因为那天是傍晚来黑夜回,我没仔细观察,记不起是在他们的哪个地方举行的活动,不过看了他们村现在的大礼堂上的字,不用考证也可猜测,我们那天的活动肯定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会堂的风格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这是我们当年进入大会堂的入口。当年没有这个大门。从大门的风格看,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
在村里转,可以随时感受到纯朴的村风。村民们已经习惯了有摄影人常来村里瞎转。为了推广他们的银杏,去年村里曾经办过一次银杏节,村民们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只是,我们在村里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多已经跑出山村,到外面经风历雨,造屋买房,挣大钱去了。现在村里最为齐整的建筑,除了那个寺院外,还有村头的一座庙和另一头的一个农民公园。
▲今年第二次去的时候,在村里碰到正在聊天的俩老姐妹。左边这位90岁,右边这位89岁。89岁这位老人说她在村里当了30多年接生婆。经她手接生的孩子,有不少已经做了爷爷奶奶。
▲半个月后我第三次去,给她们送去了我拍的照片。两位老人开心极了。
▲老人自己眼神不好,要让其他老人们看看照片拍得像不像她。
▲村口装修一新的古庙。
▲公路边的农民公园。
我居然看到我爷爷了
哈哈
我以前认为是柏坑。不知是桕坑。两个字太像了。
[reply=大道,2010-12-05 00:37 AM]电脑上的字体几乎没区别。[/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