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梁家墩

《再访梁家墩》
     
  关于本地乡村的博文,我已经累计发了将近20个,但似乎从来没有像梁家墩这篇引起过这么多的关注。我和朋友上次在梁家墩转了一圈,便得出一个武断的结论,认为梁家墩地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边缘,已经不会有太多文脉的传承。但是关注我这个博文的梁家墩朋友们给了我当头一棒:他们在网上留言给我提供了许多信息,说明梁家墩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迹,还有一批倾心于地域文化和家族史迹的热心传承者。其中有个留言写道:
 
  “梁家墩地处奉邑城东有“金钟送峙,剡水长流”之胜,村南有墩占地三分以石垒砌曰“梁家墩”,因以名村。村以长山为屏障,以南溪(县溪支流)为水脉,梁氏发祥得益於此。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古有“瑞墩安镇、镜池常明、鱼唇春浪、鹭颈秋波,南溪虹影、古刹雷声、佛山龙松、岩庵仙洞、鼓岩传名、战坪留迹”十景,今尚可觅其踪迹。村内有四祠二祖堂。怀本堂祀始祖长福公,俗呼新祠堂;世美堂祀仁房祖瑾公,俗呼美众祠堂;务义堂祀义房祖珍公,俗呼义房祠堂;柏茂堂祀信房派下柏房祖,俗呼柏房祠堂。思贻堂祀六房太祖龙川公,俗呼大堂前;又有小堂前堂号失考。除此之外,世美堂前南溪之上,有始建于明代的五洞石梁古桥曰南溪,古名长隆桥俗呼老桥头,与新桥东西相望。南溪桥畔有古刹新丰庵为梁氏香火之所在。长山有峰突起曰汉城山,宋宝庆《四明志》言之甚详,又有始建于唐末之汉城庙,为一乡福主。”
 
  这些评论和留言诱惑着我很想再次走访梁家墩。事实证明,再次走访梁家墩,对改变我这几年对一个地域的粗浅观察和草率思考的模式,很有好处。进而我觉得,今后在对一事一物下结论之前,自己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
   
  上个星期六下午,天色阴沉,风吹在身上的,甚至感觉有点冷。应酬接待公务客人的活动一结束,我即驱车再次赶往梁家墩。我热切地向往着,在熟人陪同下的看到的梁家墩,会给我留下什么样的新印象?
   
  与我在网上接上头的是梁家墩村的一个后生,单名一个“栋”字。在QQ上,他说也在机关上班,开会的时候见过我,不过我并不认识,想必是碰到过,但没留心注意。我在QQ上跟他说,他的名字起得妙,倒过来就是栋梁,是大材。这回在村里见了面,感觉他长得与名字很相配,——高大、修长、儒雅。别看他年纪不大,可对当地的民俗民情却了如指掌,是2007年梁氏家谱的编辑。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梁家墩,他还找来了村老年协会的副会长梁国先,一个和善的老人,一起陪我转。我们这边刚握手寒喧,那边又快步走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豪爽老人,一开口就叫我网名:大道如水是不?你前几天来我们村拍照了对不?我正看你的博客呢!我大骇:这是什么地儿啊!怎么我冷不丁成了名人了呢?
   
  在两位主人的陪同下,这回我重点在村东转了一圈。
  
《再访梁家墩》
  ▲ 进入村中,两位主人指着这幢老建筑说,这幢房子的二楼,是村里的第一代小学。
 
《再访梁家墩》
  ▲ 这是第二代小学,梁栋曾经在这里念过两年书。
 
《再访梁家墩》
  ▲ 梁栋说好多年没进来了,这里现在办着一个小厂,原先的教室都成车间了。
  
  上回我和朋友转的是村西,村西确实新房子多,老房子多藏在村东一片新居之中呢。转了一圈,新的观感就产生了:
  
  原来这梁家墩村原有的老民居,都是围绕着村主道上那座“思贻堂”为中心,呈回字形展开的。这个布局跟浙东民居的风格很吻合。他们告诉我,“思贻堂”是村中的老“堂前”,早先并没有路穿过,1984年村北亭下渠道上修建那座“梁家墩”时,为了村民通行方便,把“思贻堂”的前后墙打穿了,于是“堂前”变成了穿堂,看上去成了过街楼的样式。
  
  “思贻堂”朝南,围绕着它,呈回字形的排开的老民居,东面的房子朝西,西面的朝东,南面的是大门和通道。不过,现在这里许多房子被改造过了,高高低低、凹凹凸凸,看上去很杂乱,不仔细观察,外人还真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但是,在他们两位的指点下,那回廊深深,屋宇相接的老样式还能想象出来。梁国先老先生说,过去在村子里转,下雨天不带伞不用淋雨,也不会湿鞋。浙东人净这种民居叫“走马楼”,是大家族聚居的传统建筑样式。
 
《再访梁家墩》
  ▲ 回廊深深,庭园浅浅。
 
《再访梁家墩》
  ▲ 石板前挂面,算是比较奢侈的建筑。
  
《再访梁家墩》
  ▲ 在老房子中加工外贸产品的妇女。
  
《再访梁家墩》
  ▲ 村南有一条小河,两位主人介绍,这在过去相当于护村河。以前当地土匪横行,这河起到了相当好的隔离作用。
    
  在老建筑中穿行,经梁国先老先生指点,发现有几处建筑的石磉盘显得颇有奇特。梁栋说,上回有专家说,这石磉是明代的样式。相对于我们在农村常见的鼓形石磉,这些石磉形态确实清瘦、雕功洗练,至于是不是明代的,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认证。
  
《再访梁家墩》
  ▲ “思贻堂”的石磉。
 
《再访梁家墩》
  ▲ “怀本堂”的石磉。
 
《再访梁家墩》
  ▲ 梁国先老先生认为这村子里最老房子的石磉,这三个地方的石磉看上去是一个年代的,有专家认为是明代的样式。
  
  紧邻上次我们到过的梁氏宗祠“怀本堂”的东边,居然还藏着另一座宗祠。两位主人带我从“怀本堂”大门进去,经大殿东墙的边门,经过一个弄堂,就到了那座叫做“世美堂”的祠堂,这“世美堂”看上去规格要比我们刚刚经过的 “怀本堂”小许多。主人介绍,梁家墩共有四个堂,这“世美堂”建于清康乾时期,是梁家墩四个祠堂中建得最早的,事实上,“怀本堂”原来也很小,1961年春,遭受飓风袭击,祠堂被吹倒,次年秋,村里将溪南“务义堂”拆迁至此,与“怀本堂”合建,形成正堂七开间,左右厢房五开间的建筑格局,建筑规模远大于前。只是重建时由于担心祠堂过高又被台风吹到,于是将屋柱分别锯断了60公分,因此现在看起来“怀本堂”建筑整体较低。现在村民办事,大多在“怀本堂”进行,如果人数比较多,这“世美堂”也可以派上用场。
 
《再访梁家墩》
  ▲ “世美堂”。
  
  在再次经过连接两座宗祠的那条弄堂时,梁国先老先生说,别看这小小的弄堂,过去是从奉化城区通往奉化东北部的要道,不过现在路修多了,这里早就废弃了。
 
《再访梁家墩》
  ▲ 连接两座宗祠的狭小弄堂。两头均已筑围墙封闭,有谁能看出来是当年是条周边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提到这条当年的“通衢大道”,说不得不说到这弄堂正对着的亭下渠道上的那座小桥了。上次来时,我们在梁家墩桥上远远地看到了这座小桥,当时没把这桥当回事,以为是村民为了通行方便,随便在河上搁几块石板建成的简易小桥。可两位主人告诉我,这桥可是梁家墩人最为牵挂的古迹之一,桥名叫“南溪桥”,“南溪虹影“是梁家墩旧十景之一。
  
《再访梁家墩》
  ▲ 南溪桥。
  
  在桥上,梁栋扒开桥板上缠绕着的厚厚野藤,我们看到了桥板上密密麻麻的铭文。仔细观察,桥身上的每块桥板都有字,似都是一些建桥捐赠人的名字,有本村梁姓人氏,也有周边村如舒姓等。梁国先老先生解释,由于这座桥是当年周边村通行的主要通道,因此会有附近的乡绅前来捐建。梁栋告诉我,桥板铭文中有一个名字,是他们族谱中明代的先祖,因此可以推断,此桥至少在明代已经有了。
  
《再访梁家墩》
  ▲ 梁栋扒开桥板上缠绕着的厚厚野藤。
  
《再访梁家墩》
  ▲ 最中间的桥板上依稀可见“南溪桥”三字。
  
《再访梁家墩》
  ▲ 每块桥板上均有密密麻麻的铭文。
   
  他们俩领着我,经过中轴线“思贻堂”,转到稍偏西的地方,梁国先老先生说那儿还保留着一幢有着三个马头墙的老建筑,他的家就在这里。我们进去,梁国先老先生的老伴在屋里迎出来。我说这机会难得,我给你们在家门口照个相,留个纪念吧。
 
《再访梁家墩》
  ▲ 村里唯一一座还保留着马头墙的老建筑。
 
《再访梁家墩》
  ▲ 梁国先老先生两口子在家门口合影。
   
  接着,他们俩又陪我到了另外一户人家家里,梁栋说,给你介绍一个人,他回头朝屋里打招呼,我见里面有个女士正理头写东西,没听清楚梁栋对她说了句什么,她马上热情地起来招呼我。原来,她也是在我的博文后面留言的一个朋友,我是彼此发了几个邮件后才知道这位朋友是位女士,而且很早就离开家乡了。这次回来,是陪年迈的父母回村里处理拆迁事宜的。
  
  梁栋介绍,这女士是他的堂伯父的女儿叫梁奉雅,他堂伯父叫梁德裕,1951年参加志愿军离开家乡,后辗转在象山、舟山、云和、德清工作。当年离开家乡参军,土改时政府给分配了一间房子,他也不知道,一直没来住过,才到他老伴退休后才回来。梁德裕老先生离开家乡60年了,对老家的一草一木也很眷恋。连带着在老家没住过多少年的梁奉雅,也对老家将来可能发生的变迁感叹不已。他们讲起来家乡和家族的过去,都是一套一套的,典故多多。60年前岁月,在他们的叙述中,风云乍起。让我感慨不已:这梁家墩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啊!
 
《再访梁家墩》
  ▲ 告辞前在梁德裕老先生家门口合影。左起依次为:梁栋、梁德裕、梁奉雅、梁奉雅母亲、梁国先。
   
  天色不早,我不得不告辞。走出村子,又碰到了开头招呼我的那位豪爽老人,他问我情况了解得怎么样,接着又问我相机的机身镜头等问题,听起来觉得是个内行人。我一问,原来他在老年大学学摄影,也上网。我赶紧拿出一本我印的《寻访最后的黄埔老兵》送给他,请他提意见,他很高兴地收下了。事后我问了梁栋,这位很不简单的老先生叫梁叔明,解放初在奉化中学读过初中,一生务农,现在村中开了个小店,也是个土生土长的文化人。很遗憾,那天没为他拍一张照片,日后一定要重新造访!
  
  离开时,我一直在想,正如关注我的博客的朋友所说,蜻蜓点水般的采风,只能对一个地方作些浮光掠影般的了解,根本不可能领略到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对于一个地方,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刻骨铭心的恩爱情仇的经历的本地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般的局外人来说,只能对这个村作些挂一漏万的描述。好的是,对梁家墩这个村的了解,我觉得要也比其他地方详实多了,亏得碰到了这么多的热心人。遗憾的是马上这个村要消失了。
  
  村里人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够在将来的旧村改造中,能够将他们的宗祠和南溪桥保留下来,为梁氏后人留一点念想。传统的村居是家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旧村改造后,村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乡土文化、宗族文化将来的出路在何方?
  

点赞
  1. 上海网友说道:

    我大姐家就在照片的这个院里子.为撑起这个家她承受了太多的生活艰辛和人生伤痛.现耄耋之年,祝她寿比南山,身体健康,生活幸伤福.
    [reply=大道,2011-06-02 05:20 PM]同祝,谢谢光临![/reply]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