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奉化,骄阳似火,天气异常闷热。7月4—9日,崔永元《我的抗战》“口述历史”摄制组在奉化采访拍摄抗战老兵的故事。我曾经寻访过的奉化10位老兵中,有5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是王光垗、徐德林、江辅芳、吕恺还、徐大成。
崔永元的《我的抗战》是采用口述方式,在采访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一部纪录片,目前已经编成的有32集,在网络上可以观看。崔永元自筹资金带领的这个团队,开展工作已经历时8年。他的团队辗转全国各地,借用民间的力量,寻访、摄录老兵的口述资料,经常一出来就是数月不回家。因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年龄都已经在90岁左右,这个团队真的是在与时间赛跑。这次来奉化拍摄的记者总共有4位,由郭晓明记者带队。他们一到奉化,就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志愿者排定采访计划,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工作,还安排采访对象的午餐、休息,甚至接送,临别时给老人送上礼物。在拍摄时,一切以老人为中心,无微不至关心老人。目睹他们的工作,真的令人感动。星期五下午4点半,采访一结束,他们马上收拾器材,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天台县。我说你们来一趟奉化不容易,再三挽留他们安排半天时间,游览一下我们的溪口风景区,他们也婉拒了。
这次摄制活动,他们完全没有借用官方的资源,所有的联络工作全部由宁波及奉化的几位志愿者朋友配合完成。我作为志愿者中的一员,也跟其他所有志愿者一样,为摄制组工作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所折服,自觉自愿地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我算了一下,从他们到奉化,到他们离开,我跑对访对象的家联络接送等,短短几天跑了300多公里,更不用说宁波的关爱老兵志愿者徐军、裘老师他们了。我因为这个星期单位事情特别多,无法在摄制现场盯着,因此动员了奉化博友董满永坐镇摄制组做服务工作,博友江幼红起了两个大早,到乡下接老人来采访点,我还要求今年刚高中毕业的儿子在录制现场担任翻译工作。老人们的亲属也放弃家里的事情,陪同老人们接受采访,一切为了老人,一切为了老人们过去所作的牺牲……
这次采访,除了我采访过的五位黄埔老兵接受采访后,还有参加过宁波保卫战的住在宁波的两位老兵吴毅、任根德老先生,也赶到奉化接受了采访。摄制组还冒着酷暑,到黄埔老兵江圣烈住处探望,并跟拍了其中四位老兵的家。遗憾的是,我寻访过的黄埔老兵中,杨竞老先生因为身体不适,无法赶到摄制地点,林克权老先生因为失忆无法讲述,均没有安排采访;王振洪、傅道非老先生已经于去年过世,没能赶上资料的摄录,令人扼腕。
我历时三年关注黄埔老兵,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总算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进而促成了这次采访,为老人们留下了一点生动的影像资料和珍贵的口述历史,这让我感到欣慰。只是,与我以前所说的一样,我们动手太晚太晚了……
接到采访消息,我到王光垗家事先打招呼,请他作好准备。
为徐大成老先生的采访作准备,摄影记者在为他安放录音话筒。
采访中,记者郭晓明向黄埔老兵吕恺还老先生提问。
江辅芳老先生访谈间隙,休息时间为他留影。
采访现场。为节约经费,录制现场就安排在酒店客房中,记者晚上休息的床铺被拖到一边,为采访腾出空间。
采访吕恺还老先生后合影,后排从左到右为:摄制组记者冯志卿、宁波志愿者、我、记者郭晓明。
采访徐德林先生后的合影,后排左边的是我的外甥女,我后面是我儿子。他们也是来接受教育的。
改正一下: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reply=大道,2013-08-16 00:34 AM]哈哈,有数。[/reply]
——老年不死只是凋零。
老人们年轻时为国而战,流血牺牲,暮年时没有得到国家给予的应有荣誉和待遇,只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