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与博友吕名相约,带上各自的太太,一起登奉化境内的一座小有名气的山——梅山。下面,记录一下与梅山有关的几样事体。
  
  ★★★梅山之“夸海口”★★★
  
  事先,在网上查了一下线路。印象中,梅山西侧的那条路,12年前曾经走过。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持续的晴燥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当时,我是本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副总指挥。这天上午,上级的一个森林防火现场会在梅山所在的镇召开,我也参加了。镇党委书记在现场向上级领导表态说:我们一定严密控制,落实措施,确保不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请领导放心!我听了吓一大跳:森林火灾是随便夸个大口,说控制就能控制的?果然,当天晚上,我已经在家吃罢晚饭休息了,同事来电话,说这个镇发生森林火灾,让我赶紧去现场。我马上赶回单位,跟着市里的主管领导到了这个镇。在火灾现场山脚下,下车就见到了上午刚刚夸海口,说绝不发生一起火灾的镇书记,他站在马路边,见了我们,只打了个招呼,脸上的表情好不尴尬。
  
  火扑救到晚上10点左右,总算灭了。人马刚撤到山脚下,却见隔着一大片田野,对面数公里处的山头上又燃起了大火。一般的山火都是白天,从山脚下烧起的,可这回是半夜时分、从山顶上烧起的,好不蹊跷!我们又赶往对面救火。我记得我们停车的地方,叫梅山下村,着火的就是梅山。我们在漆黑的夜色中,依靠前面一个手电筒的指引,深一脚浅一脚上山。快接近火点时,我接了一个电话,走慢了点,结果拉在了队伍的最后。没了手电照路,我上也不得下也不得。没办法,只能依靠手机键盘那点非常微弱的光亮,在一片毛竹山中连滚带爬下了山,在村口的车中等救火的下来。待扑火队员把梅山那片山火扑灭,已经过了子夜了。
  
  那场火后,我们常把那个镇书记的海口当笑话讲。当然,在当代中国,这夸海口的大话听着像笑话,但很管用。当年的这位镇书记,如今已经在隔壁某市做了好多年市长,马上要升任书记了。
  
  由于这个原因,我对梅山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具体怎么走,却早已经忘记了。行前,我查了谷歌的卫星地图,测得梅山顶的海拔近380米,从东边一侧有一条路,在卫星图上若隐若现,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决定从东线上。
  
  ★★★梅山之接引庵★★★
    
  梅山东侧有个方门村。在村中问了几个人,找到了通往山脚的路,驱车到达这条新修水泥路的尽头,就是梅山脚。山脚下有个寺院,近前探视,发现这个寺院名为“梅山接引庵”,大概是世俗的接待站差不多的意思。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接引庵。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鼎上有“梅山接引庵”字样。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接引庵全景。
 
  在庵内转了一圈,没看到一个人。庵北侧,有一条比较宽的路通往山里,我们认定这应该是我在谷歌地图中看到的路,于是从此入山。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经过一片幽静的毛竹山。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见到路旁一棵“歪竹”。
   
  ★★★梅山之“梅福”传说★★★
   
  回头来说一说,这山为什么叫梅山。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每逢大雨过后,这山脚下被山洪冲出的石块形如梅子,剖之有核,因此得名。这石块,我们没发现。还有一种说法的来历更早。据《四明谈助》的记述:梅山,“县南三十里。《宋志》谓梅福曾游此。”
  
  梅福何许人也?我查了许多资料,发现这梅福可是个人物!
  
  综合网上各方说法,关于梅福的生平大体如下:梅福乃西汉末年生人,少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权,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讽刺王凤。梅福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反惹得朝廷老大不高兴,被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梅福一气之下挂冠而去,隐居于南昌城郊学道。这是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 年)的事情。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曰新。梅福为躲王莽的挟嫌追究,逃离南昌,在全国到处流离,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痕迹。仅奉化周边,除了奉化梅山,在鄞县有大梅山,在舟山普陀有梅岑,都与他有关。在杭州,传说梅福曾经于天目山植茶18篷,是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现在有名的西湖龙井产地梅家坞,传说系他的后人。梅福虽然官不大,仅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安局局长,但他耿直忠良,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高宗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他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道家仙人。
  
  如从此说,则梅山的人文史一下子可上推到2000年前。
  
  ★★★梅山之“葛仙翁”传说★★★
  
  《四明谈助》还提到,梅山“其东兀立众山中,峰峦奇秀,东为登山,有寺;南为鸣雁馆;西为丁令威丹井,井仅一勺,常随海潮上下,俗呼为‘海眼’。(《曹志》)”看来,这个地方有寺院,也已经由来已久了。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登山好累!有驴行者超我们而去。
 
  从这条山道登梅山,说实话有点累。谷歌地图显示从下面的接引寺,到山顶,落差近300米,而这一段的直接距离仅700米。我们穿过一片竹林,接下来一刻不停的全是上坡的台阶,容不得半点歇息。直到半山腰,见到一座凉亭和一进小庙分立路两旁,我测得这里的海拔高度是220米。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山腰上的一亭一庙。
   
  凉亭柱子上贴着一张纸,近前细看,却是梅山顶上的“尊顶禅寺”的劝募书。上面的文字,描述了“尊顶禅寺”的来历:“尊顶禅寺座落于……梅山凤凰窠,创建于东晋时代,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据传东海大盗葛仙翁,在海上劫船杀人,作恶多端,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当下醒悟,到梅山修行,终成成果。对以前所作罪业深感愧疚,于是常为广大百姓除病消灾,有求必应,并到海上巡视,每当有大风大海或为海盗抢劫,葛仙翁菩萨都会大显神通,尽力保护渔民,渔船,使他们化险为夷。东海渔民和广大百姓为感谢葛仙翁菩萨,发心在梅山修建尊顶禅寺,一千六百多年来多次兴衰,屡修屡毁……”
  
  浙东民间的“葛仙翁”,指的是东晋时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葛洪(公元284年~364或343年),自号抱朴子,字稚川,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丹阳郡句容人。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除了医药学上的贡献之外,他同时还是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世称小仙翁。史传葛洪在奉化一带留有不少足迹。如江口有座塔山,古称甬山,具丹霞地貌,山间多丹崖洞穴,相传有七十二洞。葛洪曾在洞中炼丹。民间有故事,说洞中有巨蟒为害,伤人无数,葛仙翁施法术镇杀之。民感其德,筑庵塑像,奉祀纪念。江口塔山清水庵殿侧,今犹存葛仙洞古碑。葛仙翁本是一个善良的出家道人,怎么一下子成了海盗呢?民间传说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在山间凉亭稍作休息,继续攀登,转过几道弯,正气喘吁吁间,看到山间有一泉,莫非这就是常随海潮上下,俗呼为“海眼”的“丁令威丹井”?不过这是在山的东南侧啊,这么高的地方,想与海潮上下,似也不大可能。山间没处寻人去问,只好存疑。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山间一泉。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为太太留影一张。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怎么这么多台阶,老走不完呢?
   
  ★★★梅山之“尊顶禅寺”及“普同塔”★★★
 
  再向上走,行不多久,上方又现一亭,亭前山崖上,野花烂漫。我估摸着离尊顶禅寺应该不远了,脚下顿生些许力气。疾步行到亭前,哈,前面豁然开朗,在一个广达十数亩、三面环山、一面临渊的平台上,有一个院落座北朝南,院内筑屋舍数楹,好一个“凤凰窠”,太形象了!院门的门楣上写的果然是“尊顶禅寺”。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亭前山花烂漫。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尊顶禅寺大门。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凤凰窠中一禅寺。
  
  进得寺院,却大失所望。平时听人常说的有名的梅山寺,就这么个破败景像?房子多破旧不堪,墙皮斑驳,屋内杂物胡乱堆放。大殿之后的一进房子是小庙,上书“玉皇殿”,供奉的应该是玉皇大帝吧。旁边安放的几个神像却不知是谁。转了一圈,未见一人。同伴去天王殿进香一枝,顺便敲响案旁木鱼,听到有人叫:“不要动木鱼!”循声看去,不知道从寺院东厢二楼的什么地方冒出个僧人来。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大殿。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玉皇殿。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院内这几个破败的石头,从文字风格上看,应该是古物。这是寺内见到的唯一有点沧桑感觉的物件。
 
  我转上二楼,走到刚才僧人喊叫的地方,却不见了他的人影。这时听得山间有人声喧哗,抬眼一看,有一群男女说笑着从寺前经过——正是上山时超越我们而去的那帮驴友。我问他们这近处还有什么好玩的?他们说,这山顶周围没东西了,不过,从寺院前面过去,有一岔道,那儿有一宝贝,是这儿开山和尚的墓塔。其中一女的说,应该是晋代留下来的,去看看吧。
  
  按照他们的指引,在离寺数十外的山麓上,果然发现有一座古朴的石塔。这塔高约二米五左右,塔身呈六角形,全部用石块砌成,石块之间有榫形咬合,除了有一石块的榫角掉了,以一块乱石填充外,其余石块均雕琢齐整,楔合严密。看上去像是一座墓塔。六角形的塔身,石块榫合得如此完美,光凭经验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个匠人太有能耐了!我们感慨,现代的石匠中,具备这般功夫的,估计非常难找了。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石塔全景。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塔上的方孔。
  
  塔身西侧有一方孔,用一块方石堵着,方石朝外一面雕凿两个浅眼,似乎就是为了容下一只手抓起。我去探了探,发现这块石头是活动的。我不敢贸然取下,怕惊动塔内安息的“主人”。塔顶上有一柱棱形的实心的石柱,上覆有一座莲花造型的华盖。柱身上刻有许多字,我拍了下来,细细辨认,似有五面五句,难辨先后,分别是:
  
  塔院里面入幽魂
  幽魂若要生净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历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辛亥造藏普同塔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塔顶石柱。
   
  这些文字,提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建塔的年份应该是辛亥年,可惜上面没有写明朝代,但我们分析,是跟辛亥革命同年的1911年比较靠谱,因为从塔身石块的风化程度看,这塔造的年份不会太久,如果是晋代的,早就该风化得不成样子了,而且以前建的话,应该会在落款上标明朝代年号,只有1911这年,大清已经摇摇欲坠,国民革命正如火如荼,刻写铭文的不知如何表达,干脆笼统写了“辛亥”。而再下一个的辛亥年是1971年,不可能修造这样的塔,即使造了,也肯定用公元纪事了。
  
  文字提供的另一个信息是这塔叫做“普同塔”。何谓“普同塔”?回来后我查了资料,百度百科提供的至少有三处: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园普同塔位、江西宜春市洪江乡塘家山普同塔、山西壶关县城普同塔。普照塔多是用来埋藏寺院僧侣骨殖的。再进一步检索,全国各地叫普同塔更多,民国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净土宗印光法师(1861~1940),在任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时,曾经撰写过《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提到“常州天宁寺,有四众普同塔,系开一大穴,中作四隔,于上塔四面,各开洞户。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各骨袋投诸穴中。”而他主持修造的苏州灵岩山寺的普同塔,规模更是惊人:
  
  “灵岩寺造此塔,仿其法而变通之,作普通,特别两种。普通者,其塔下开四穴,上竖四塔,是何众骨,由何众塔背洞口,将骨袋投入。特别者,上建西方三圣佛龛,后作小龛,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东西两序。每序四弄,每弄对面两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干号,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九号。龛室分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化者之骨,装瓷坛中,由佛龛下入室安置。若预先纳费报名,订安某格某号者,无论何时入塔,皆依所订而安。否则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后。上盖五间大屋,正中三间佛龛,下即特别制塔。龛后东西四塔,即普通制塔。两边二间,为香灯,司水,及年老不能随众者所住。长年专一念佛,俾亡者常闻佛号,莲品高升。存者痛念无常,急求往生。冥阳两利,同沐契理契机之深恩。见闻发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圣。既预海会,即此生而断惑证真。实了生死之最胜因缘,亦寿终后之极善归宿也。颂曰,净土大法门,十方佛共赞。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觉岸。”
  
  原来死后住进普同塔的人,还能“仗佛力”同登西方极乐世界呢。
  
  塔旁还有几堵石墙,可以看出当年建有石屋。是最早的寺院?还是看护这塔的墓庐?也无从查起了。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塔旁石墙。
   
  再回到寺内,见刚才那个僧人正在大殿前面的露台上溜跶。于是上前询问寺院及前面那塔的情况。这年轻僧人说他刚刚受戒,来此不久,对寺院的历史不大知情,而且他也只潜心修炼,对寺内外的事情不大关心。有一次他碰到几个孩子在前面那塔旁游玩,他取下过塔庙石孔上的石头,抱了孩子的腿,让孩子往里看,孩子说里面全是白骨。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还戏说:我功夫还不够深,不然,用神通眼看看是怎么回事。我说那你啥时候功夫到家了看一下啊。他说,我看了也不告诉你,不然,都要找我,我不烦死了?
  
  回来之后,跟朋友议论起这塔的来历,有朋友说,有可能是最初建寺时,在这地基下挖掘到许多无名无主尸骨,收集后全部放在了此塔中。我觉得这跟塔顶柱子镌刻的几句话中的“幽魂”吻合,这解释比较合理。如果塔建好后,后来去世的僧人骨殖要放入的话,那个小洞显然不够大。
  
  山上转了一圈,天时不早,太阳也早已躲到厚厚的云层后面,我们打道回府。俗话说山上容易下山难,果然,连续的下台阶,没一会儿,小腿肚子就抖得不行,好在路不是太远,不需用太多力气。没一会儿,我们就下到了山脚,上车回家。
  

点赞
  1. 暮雨晨风说道:

    梅山另有一说,每年的端午前夕都有朝拜者登山朝拜,于是在端午节那天梅山便会下一场小雨,人称(洗梅山),意思大概是洗清前日的灰尘,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reply=大道,2011-11-10 00:38 AM]我问寺内那个和尚,说端午活动是你们组织的?他说,哪里,都是自发的。他对这个活动很烦,认为打扰了他的修炼。哈哈[/reply]

  2. 沈红说道:

    你走一趟,总有不少收获。同享!
    [reply=大道,2011-11-10 00:38 AM]走一趟以后,考证的事情更多,哈哈[/reply]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