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海禅寺和悟颖塔,我们直奔汝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梁山泊与祝英台墓。
初听博友王向阳说起,他的家乡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地时,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梁祝”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浙江,当年他们在杭州读书,分别时“十八里”相送,每一送都有具体的地名。王向阳说你那是受了戏剧的影响,他们那边却是有实证的,他小时候,还没有梁祝文化什么之说呢,他们那里就经常传唱关于梁山泊与祝英台故事的歌谣,决不是为了后来的旅游文化资源才去争夺的。再说他老家的隔壁一个村子,还是故事里的一个重要人物—马文才的老家,村民都姓马。所以,去汝南,我戏说,其他地方都可以不去,但是这马文才的故居无论如何要去看看。王向阳说,哪有马文才的故居啊,我们去看梁山泊与祝英台墓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老家在汝南马乡镇,距汝南县城有30公里,从大路拐往一条小道,行不多远,在一个村子边的麦田里,看到两座大土墓,分立在一条路的两旁。我们在戏剧中看到,故事的结尾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痛哭,墓开,祝英台投身入墓,然后两人化蝶,就是说,梁祝两人应该合葬在一座坟内。但是汝南版的两个人的坟墓是分开的。这一点是与其他地方的传说最大的区别。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梁山伯墓。
▲祝英台墓。
如果说民间传说,大多数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是汝南的梁祝传说,故事中的关键环节都可以找到实地作注脚。如梁山伯的家在和孝镇梁岗、祝英台家乡叫祝庄、马文才的家叫马庄;“草桥结拜”,他们有曹桥,同窗读书的红罗山书院;还有我们亲眼见到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而在其他梁祝传说的发生地,多是只有读书地或坟墓而已。更巧的是,祝英台家在红罗山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两家到书院的路都18里,而且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18里。因此“十八相送”、“曹桥结拜”的情节都能顺理成章地发生。祝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因此“哭坟化蝶”事件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河南人说“梁祝”故事源头在汝南县,底气十足。
那为啥发生在河南的事情被嫁接到江南了呢?河南人也有解释。江南过去是蛮荒之地,1000年前,中原人因为战乱等原因,渐渐南迁定居,据考证。梁姓在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祝姓在“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所以,王向阳说,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梁祝”故事,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故事也随之带入。这一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说明在圈子里有一定的公认度。
登上那两座土里土气的坟墓,我丝毫没有奇异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土坟周边,有好多座平常的坟茔,那是周边村的普通百姓的,我只是想,人,在世上,顶多只活几十年。从人类有史以来的数千年间,这世上来来往往生活了多少人啊。可是能给后人留下点痕迹的又有几个?梁山伯、祝英台因为一段泣鬼神、动山河的爱情,留下了远超过他们本身真实的痕迹。人要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多么的不容易!
▲站在梁山伯墓顶,看对面的祝英台墓,中间只隔着一条大路。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往南10米处,三条小河的上面有三孔青石板桥,因这三座桥相距较近,可一步跨之,故称为“一步三孔桥”,是个有名的景点。我们注意到桥上架着的石板有字。
▲在田野中突起的土堆,是平民的坟墓。相比之下,草根的墓地要小多了。
信步朝墓旁边的那个村庄走去。经过一段泥路,在村子边,碰到两个放牛的,他们问我,是不是要修路了?我哑然,我开始拍照片的头些年,在奉化乡下,也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不过最近这些年,玩弄相机的多了,类似的话不大听得到了。走惯了我们这里乡间的水泥路,乍一见到这泥路,还真有点亲切的感觉。这泥路,虽不同于我们小时候黄泥路,但在影视、美术作品也常能见到。这两个放羊的说,再过去那一段已经改了水泥路,这一段应该也马上会改,毕竟这里还有一个景点嘛。我说我来自浙江,专门来看看梁祝,他们马上张大了口,表示诧异:这么远!大概他们对我们的游手好闲,感到非常的不以为然。
▲放羊的老汉。
▲田间的土路。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感觉这村里的居民比较富裕,房子都建得不错,居民的衣着也光鲜,差点的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好:村中的路基本上是泥的,脚踩在泥土里渗出来的污水,都是黑油油的,有机化得很,非常的原生态,我仿佛闻到了久违了的小时候的气息。
▲环村的也是土路。
▲村中的土路。
▲村里的房子还不错。
转着转着,忽然把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惊着了,它忽然大叫起来,一会儿功夫,全村的狗都狂叫起来,许多狗跑出来“增援”,等我转到村中的停车处,几个村里人也围上来问长问短。我们看其中一个小孩很有意思,逮着他一阵拍,再回放给他们看,惹得大人们一阵赞叹。
▲村里的孩子。
看着天色已晚,我们告别这有着千年古韵的地方,往回程赶。王向阳他们一再要求我们吃了晚饭再回走,拗不过主人的盛情,再次到汝南城边的农庄吃饭。席间,我再次上了他的当。陪同我们一天的文化局杨局长,说你们博友之间不喝酒罢了,我不是博友,又是初次见面,不跟我喝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我再三跟向阳、刘珊确认他们不跟我喝了,这才跟他碰了一杯。没想到,酒杯刚放下,他俩就说,我们不跟你碰是可以的,但是这酒是一定要敬的。说完,他们自己先喝了一杯,然后恭恭敬敬地倒上酒,说请你喝酒。这阵势,我们哪见过啊。好在,他们还算是照顾我,让我象征性地沾了几滴高度白酒。沈水波看要真要喝,拿了相机就拍,结果,我豪爽地将几滴酒一饮而尽的镜头,经过王向阳的艺术加工,再经过其他博友的修改,最后成了“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铁证,在以后的QQ群中,再三被人拎出来示众。
吃了晚饭,回到郑州,深夜11点了。
▲晚饭是在一个叫“天然渔村”的农家乐饭馆中吃的。
▲既然叫渔村,鱼肯定少不了。
▲夜间,驻马店王向阳家附近的街头。
网上搜集的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