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于尚桥茶场一角的山谷中。沿着一条不宽的水泥路进入寺院所在处,豁然可见一平台。寺背山面南,所在处,巨木森森,恍若仙境,环境实在宜人。只是现在的寺院只有一殿,厢房也只建了一边,没有围墙,没有山门,殿前平台地面不整,与所在地的风景有点不相称。
这个寺院,其实我早在1996年时就曾经来过。当时,这座寺院由一茶场职工筹建,因未经批准登记,在省里组织的一个行动中被取缔。我来时,简陋的大殿已经被毁大半。那个职工正在倒塌了的殿内转悠。看到这里的环境,我直觉在这个地方建个寺院其实是不错的,可惜当时的政策不允许。
一晃十多年过去,最近这几年,尚桥茶场这个曾经比较偏僻的地方,因为有甬台温高速铁路直穿而过,而且建了一个火车站,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前年夏天,我独自一人驱车沿着火车站前的公路转悠,看到路边有个指示牌,上写“法海寺”,不禁想起了10多年前的事情,于是开车进去察看。
钻过铁路下的桥洞,穿过茶叶地中一条不宽的土路,终于在一座山的背后,见到了寺院。看到寺前的那片林子,我断定这是我当年曾经来过的地方,但寺院的布局又似乎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在寺内碰到一位僧人,向他打听,他说自己新来不久,只听说当年这里确实有寺被拆过,至于具体的位置和模样,并不清楚,而且听说当初建寺的那个茶场职工,已经去世。
最近这次去,发现寺院里面的情况跟我两年前去时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通往寺院的那条土路硬化成水泥路了。
回来后,查阅新印行的《西坞镇志》,发现对这寺院也有篇幅不短的描述,我句读了一下,内容如下:
法海寺,在福泉山南麓。元至元间,无尽灯禅师初构精舍,曰“福泉院”,郡邑志皆然也。迨明宣德时,用刚软国师褒劝善士王与一舍山創寺。是时道风渐著,名震枫宸。宣宗诏入大内问道,及辞归。上给帑金装脱沙大佛并罗汉诸像,遣宦官护师还里,因赐额法海禅寺。崇祯间僧妙行重修。清嘉道间,住持僧兴山重修殿宇,今寺中有其遗像。
按:兴山系北京籍,於隆时武状元,曾领兵讨伐白莲教,几濒于危,一目受伤,从此披剃为僧。初主杭州崇福寺,嘉道间延主法海寺。
法海寺志云:王与一,号天与,本邑汇川人。元至元间舍山于无尽灯公,结苑庵者,其高祖也。至明永乐末,用刚软公欲广建梵宇,劝与一更益寺基,与一辗然笑曰:惟师所欲,子弟必无吝色。遂于明宣德初大兴土木,因而刹竿晃耀。顿成宝坊。
按:用刚软禅师,鄞陆氏子,住法海寺。宣宗朝曾内召,相传乘赤云而去,白云而还,历有神异。故今有赤云窝、白云窝精舍。莲池大师以其法语,选列禅关策进。复有狮子图颂十二首行世。余详法海寺志。
按:王氏传记云:“先朝开山福泉庵,汇川檀越王氏布施基址。今朝宣德二年改造本寺,赐名法海。旧谱遗传,每年出榖十石,付住持买香烛供奉佛租。万古不易。永为立记。宣德二年季春三月 日,天与书刻于板。”观此不满六十言,详备朴厚,则檀护之真切可知。
镇志还收录了几首古人咏此寺的诗:
明葛世振过法海寺诗
爱此精蓝挹万峰
溪行十里拨蒙茸
昙花细细滩声急
祗树葱葱山影重
衣冷半因空翠湿
径迷多为白云封
醍醐渴饮非尘鞅
不及香巌听法龙
明舒瑛咏法海寺诗
福泉山里寺
拉客几重游
石古苔痕滑
云深竹径幽
青山仍旧色
远水出新流
莫问蓬莱岛
凄真此地优
清康熙初,以住持失人,几废缁白。敦请自牧和尚中兴法海,建天王殿并方丈两廊,實其远孙国佐之力居多焉。
镇志只记载到清朝,此寺后来怎么被毁的,没细说。1949年后的命运,不说也知道。2006年,此寺重新登记。算起来,此寺的历史也只有700来年,不算太长。倒是用刚软这个禅师及其留下来的民间传说,挺有意思的。
2010年9月4日,我去法福寺时,经过茶场的是一条土路。
现在改成水泥路了。
我对寺院十多年的记忆,就是被这片树林唤起的。
两年前拍到的唯一一座三圣殿。
现在还是一座殿,殿前的院子也还是老样子。
这差不多是现在的全景了。
大殿内景。
在现大殿南面发现一排小平房。
小平房内,居然放置着佛像。后来听寺内僧人说,1996年寺院被拆后,那个茶场职工将原大殿内的佛像转移到这排平房中供奉。新殿建好后,这里也逐渐成了危房,废弃了。
我两年前去的那天,真是个好天,再放上几张:
谷歌地球上的寺院布局。
【寺庵记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