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江第一村--大公岙

  --奉化地理开篇
《县江第一村--大公岙》

  图:大公岙村村口。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font=黑体] [color=Purple] 近来,突然感到,每到双休日就漫无目的乱跑,好象没有多少意思,于是想在最初开始拍照片时设想的“摄遍奉化”的基础上,再作点深入,搞个“奉化地理”系列。这样,首先想到的是三江流域。

  奉化三江,即县江、剡江、东江是也,这三江中,流域距离最长的当数县江,因此,想先从县江做起[/font]。

  县江,因流经县城而得名,因此它被认为是奉化的母亲河。县江发源于奉化、新昌、宁海三县交界的第一尖大公岙,自源头至城区段,过去称县溪,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董李、大堰、万竹、楼岩经横山水库过尚田至城区,长59公里,集雨面积229平方公里,自然落差696米,年平均流量6.3立方米每秒。该段的主要支流有柏溪、横溪岗溪、大湖坑溪、石井溪、竹林溪、万竹溪等9条。城区以下称县江,长18公里,源至长汀村附近水分三路:一由栎树塘桥流往江口方向,一经倪家碶往东去西坞鲁婆闸入东江,主流则经金钟桥闸北上,流经南浦至方桥与奉化另一条主流东江汇合。

  县江的发源地大公岙这名字,二十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已经非常熟悉,因为去那个村子的客车,是我下乡的时候经常要乘坐的,但是到这个村子,却是去年的事情了。算起来,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去了三四趟。最早的一趟是去年的3月18日,单位组织去大堰,顺便去了该镇的最远处,就是大公岙村。本来想去爬一下第一尖,可是几个同去的女同事,脚上穿的高跟鞋,如果插在石缝里,估计拔也拔不出来,于是就半途而废了。以后,我们自己开车也去过两三趟。不过,每次去都是来去匆匆,对这个村子的理解,也就点到为止,未再作深入。

  [color=Purple]下图:第一次到大公岙时为单位同事拍照片,左边那条山道就是通往第一尖的必经之路。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这次想做奉化地理,自然需要对这个村子进行一些研究。从史料中查到,大公岙位于奉化第一尖西麓的山岙中,东南火棍岭与西南三坑岭、大公岙岭与分别宁海、新昌县接壤,为奉化最南的一个村子。村民姓鲍,据传鲍姓兄弟众多,分居于山岙中,大哥居此地,因名大哥岙,后改大公岙。光绪奉化县志已经改此名。

  大公岙依溪而居,以溪的流向为座标,村子的上半部分,房子主要在溪的右边。经过一座狭窄的石拱桥后,县溪穿村而过,两边才都有房子公布。我想,这座桥,应该是县江第一桥了吧。

  下图:依溪而居的民居。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下图:县江第一桥。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源头的县溪,说是溪,其实只是一条很小的溪沟而已,最窄处,一步可以跨过。两只手掌可以堵住水流。这样的溪流实在没有什么可观之处。

  下图:流过村子的溪流,最窄处就这么一点宽度。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鲍氏家庙坐落于村口,一座非常古朴的建筑。堂中挂有“思孝堂”横匾,系同治辛未年间的物件,颇有一些年头了。家庙现在是村子里人活动的地方,虽然是夏天,但里面还是比较清凉的。

  [color=Purple]下图:在家庙内休憩的村人。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村里人看到来了几个背着相机乱转悠的,就叫我们给孩子们拍照片,一拍,引来孩子好几个,大人们一大堆也来看热闹,小山村现在已经有好多人迁居外地,因为是暑假,加上星期天,回家来的人也不少,村里热闹了不少。不过。他们说,平时这里是没有这么多人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光从衣着上看,根本分辨不出,这些孩子是山里的。

  下图: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拍照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由于这个村子的位置处在狭谷之中,因此,自然灾害也经常会光临此地。村口这个地方是奉化多年挂了号的泥石流隐患点。终于,在去年的9月11日,一场暴风雨袭来时,晚5点40分,村口突然一声巨响,一座小山坡塌了下来,一下子把村民的8间房子压进了乱泥堆。山水就像瀑布一般从20多米高的滑坡冲下来。上面还有3户人家的房子仿佛悬在空中。墙脚露在外面,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当晚,村里组织了急救,幸未发生人员伤亡。一年过去了,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这个地段进行了加固处理,如今,泥石流的隐患基本消除了。

  下图:泥石流冲刷后的村口。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下图:一年后整修加固的村口。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除了大多数移居山外的,留守当地的农民,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当地的毛竹资源。我们看到,村两旁峰峦叠翠,满目是青枝绿叶的花树,簇绿拥翠的竹林。在这样的地方,农民冬天可以采挖冬笋,是冬令餐桌上的美味,城乡居民都很爱吃;春天的毛笋是食品加工厂制作笋罐头的好原料,农民也会制作成笋干,一部分自吃,一部分在城里的农贸市场销售,生意不错;稍后,嫩竹是加工竹纸的主要原料,不过由于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这一传统工艺马上会停止生产了;到了夏天以后,主要是成竹的采伐了。近年来,工艺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及竹炭等新产品的开发,毛竹的需求大增,我们看到好多来看外省的民工受雇于农民在山上砍竹背竹,大山深处,也经常可以听到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的声音了。

  [color=Purple]下图:称竹,一捆毛竹两头各有一秤,分别称重,加起来就是总重量。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下图:嫩竹经腐烂后,其纤维可制作竹纸,这是对纤维的碾轧工序。

[align=center]《县江第一村--大公岙》[/align]

  第一尖,是哺育这个村子的名山,这山又名镇亭山,主峰海拔945米,在汉代,镇亭山就是与姑苏山、会稽山并列的名山,历代不仅载入史册,还有许多题咏。《汉书·地理志》中载:“鄞有镇亭、鲒琦亭、越天门山、东南有天门入海”。镇亭和鲒琦亭都是汉代设有烽火台的海防驻兵营寨。除了奉化的县江,第一尖还是宁海的主要溪流大溪、凫溪的发源地。近年来,因羡此山之名,城市里的居民纷至沓来,看日出、观云海、眺大海、辨山峰,更可以感受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趣。因此,这是一处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藏在深山未为人识的名山,会有重显雄风的一天。

  附记:今日流量重上7万。

点赞
  1. 说道:

    家乡很美!
    [reply=大道,2012-04-29 00:53 AM]看来是这个村的人啊。[/reply]

  2. 鲍辰说道:

    我是鲍辰。这个村的哦。一群傻逼。

  3. 鲍文辉说道:

    大家多来踩踩..............嘿嘿

  4. 鲍文辉说道:

    我爷爷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我也是姓鲍的,看到自己的家乡十分激动.不过,我还米去过大公岙,听说这次姓鲍的人多在一起聚会.嘿嘿....希望以后大家多聚聚

  5. 安安说道:

    我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父老乡亲,好久没有回家了,看到这些,鼻子好酸,感谢这位大道朋友,也欢迎大家去我的家乡做客,体味一下山里人的朴实和热情

  6. 大道说道:

    游子所言草图不知道是㧈哪个?
    阿妮过奖了,我会坐立不安的啊[lol]
    果冰的话我从首页上只看到半截,看得我心惊肉跳啊,呵呵。
    谢谢九牧来访,希望能对一些谬误之处提出狠狠批评。[razz]

  7. 九牧说道:

    好一座镇亭山,一座显赫的文化地标.

  8. 果冰说道:

    对奉化充满了骨子里的热爱!

  9. 阿妮叶李说道:

    博主 真伟大!

    每日图文两地---功力不凡!

  10. 游子说道:

    长见识了.等待更多精彩的介召.最好加草图说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