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参观了小雁塔、西安市博物院、碑林。小雁塔和碑林这两个景点我在22年前那次到过,但是印象已经不深。西安市博物院跟小雁塔在同一个地方。我把西安市博物院和陕西博物馆搞混了。到过西安的许多朋友都曾到过陕西博物馆,说很有看头,结果我到下午才知道是到西安博物院。不过,博物院里面的陈列品还是挺多的,特别是远到西周、秦朝、西汉时期的展品,令人大开眼界。
▲一进小雁塔景区,碰到一群西方孩子。他对我们的师傅们很好奇。
▲博物馆陈列的铜镜,2000年前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我怀疑是外星人帮忙做的。
▲博物馆陈列的编钟。
▲造型生动的仕女像。
▲博物馆大厅挺气派。
有关小雁塔的介绍,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小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约1公里的荐福寺内。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荐福寺原来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为高宗荐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唐代名僧义净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洛阳出发,经广州取海道到达印度,经历三十余个国家,历时2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书400多部。神龙二年(706年)义净在荐福寺翻译佛经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价值。现在荐福寺内仅存有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的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现在仅存十三层。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
▲小雁塔。
“今天寺内还保存有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巨大铁钟,钟声宏亮,“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古钟。
碑林有许多珍贵的石碑书法作品,可惜我不大懂书法,只能看个热闹。碑林跟我20年前来时感觉不一样,问了导游,才知道当年我来时,碑林跟博物馆在同一个地方,现在放置石碑的地方,过去是博物馆的用房,因此,观感不一样是应该的。
在网上查到: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其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时任陕西转运副使。 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已它独特的收藏而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1944年,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建成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碑林设在文庙内。
▲碑林展厅。
▲这字真漂亮。
▲一块记载基督教在唐代传播的石碑。
▲纯中国文化的碑林,见到许多外国人参观。
晚上回到住处比较早,因为大家都感觉走累了,今天天气热,路走得多,大家都感觉疲惫不堪。5点钟到住处,换了一个地方,住到市中心了,西北大酒店,名气很大,可是条件很差,一看就是80年代的启用的,房间内没有网络,灯也不够亮,甚至无法看书。
晚上外出,说好分头找吃的。但最后大家还是聚集在一起,找了一家规模相对较大的饭馆。因为素啊荤啊的事情,把服务员弄得团团转。吃完饭,到附近热闹的步行街转了一转,人太多,天太热,没啥东西可买的,不一会儿,大家又回来了。这就是晚上9点半了,开机,倒照片,写日记,一晃,过了午夜。
▲晚上,到住处附近逛街。
7月2日,我们在西安的最后一天,早上起来,外面下大雨了,哪也去不了。到住处附近的商场逛了逛,买了点东西,用过午餐,直奔机场,回家。
▲回家那天早上的大雨困住了我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