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

  --奉化地理(二)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县江在横山水库以上段的主要支流有柏溪、横溪岗溪、大湖坑溪、石井溪、竹林溪、万竹溪等6条。其中柏溪源于大堰镇后头岭,东流至山门村,有严家田水来汇,向东至柏坑村附近汇入县溪,长6.5公里。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8月4日下午,我们循县江而上,到达大堰后,向西拐入柏坑,一路寻找柏溪源头。

  柏坑村前的溪俨然是一条大江,水面开阔,其实柏溪已经在这上游不远处与县溪主流汇合了,因此,柏坑村前的这条溪不应该叫拍溪,而已经是县溪了,柏溪可能得名于柏坑村,却在柏坑村上游完成了它单独的旅程。在两溪汇合处主流的上面,有个宛若高峡出平湖的柏坑水库,库内风景秀丽,水库泄洪时气势磅磗,非常壮观。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沿着山道向前,进入峡谷,风光渐与山外不同。一条新修建的水泥路的左侧,就是深谷,偶见涧流从谷底奔出,时隐时现。终于,车爬上一个高地,峡谷也跟着抬上,路基下就看到了柏溪的真容。

  下图:新修的进山公路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下到柏溪,只见溪独生乱石丛生,清清溪水从石间蜿蜒流过。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再进里许,看到了山门村,近村口处有一个岔道,上面标志着往严家田,这是柏溪的另一个支流。由于时间关系,这条支流我们没去考察。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下图:山门村。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山门村的村标很有意思,上面有个红色的高字,大概是想让人们知道山门村的位置很高。山门村村民姓王,据说是270多年前从万竹箭岭迁居于此。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山门的高山西瓜,在本地有很好的名声,七八年前,奉化的农技人员蹲点大堰,利用技术入股,在高山上种起西瓜,因为上市季节可以与平原的错开,因此曾经卖出过高价,在宁波市场销售得不错。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和西瓜面积的大增,高山西瓜渐渐风光不再,不过由于其品位相对不错,听说销路还是可以的。

  下图:收购高山西瓜的汽车就停在路边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村口有小庙一座,上书“补诚庙”,不大明白这庙名是什么意思。朱红色的前挂面,说明这是个新近重建的小庙。

《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

  村口还有一所奇怪的房子,说它奇怪,是因为在本地农村,很少看到房屋顶上设老虎窗的。走到里面,看到柱子上贴着一些残缺不全的红纸对联,有书:“子听母言正确办案、母教子敬为***”、“天上颂来父母官、人间留驻神仙驾”,还有“回避”什么的木牌,想来应该也是一个为做官的孝子修建小庙的。但是因为没有看到神像的影子,附近也没有遇到一个人,所以最后也不知道这该是个什么建筑。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房子对面有一座石拱桥,风格古朴,做工精细,不过从用料上看,修建的时间不长。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别了山门村,驱车前进,水泥路没了,有条土路尚可行车,我们继续前行,在一个土场边,终于路到尽头。我们停下车,扭头看到竹林掩映处有一排房子,隐隐约约有人声相闻。我们循声而上,看到有一位年长婆婆蹲在房子旁边一个浅浅的水坑里洗碗,看到我们,站起来问我们客从何来。我们说是奉化来的,沿着这条山道就进来啦。婆婆随即给我们打了满满一盆清水,招呼客人们洗脸,说我们这水特别清凉。拗不过主人如此热情,我去洗了一把,顿觉清凉无比,暑气尽消。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在老婆婆洗碗处,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水坑里的水是从用竹子从沟里导出,细细一股。我们问这是何地,他们说,这是后头岭。这么说,我们真找到了柏溪的源头,县溪的重要支流之一,就是从这小小的细流开始的。

 柏溪源头就是这么一支涓涓细流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也许是深山冷岙少有人来,不多时围了几个人上来。一年纪跟我们相仿的中年汉子招呼他妻子给我闪切西瓜,我们连说不用不用,他们已手起刀落,切开一个,看看不怎么样,又说,再拿个来。两个西瓜切开后,摆了一桌子。见主人如此热情,我们也不客气,加上天热,我们也正口渴,于是一人一块,大快朵颐,不多时,就消灭了大半,主人见我们毫不见外,也分外高兴。我们坐在庭园里和他们聊天,得知此地原是珠头岭的一个自然村,现在已经并入山门村,全村也就四五户人家,现在大部分已经搬到下面去住了。村民也姓王,与山门村人一样,都是同时代从箭岭搬过来的。男主人说他已经在秀水家宛买了新房,目前正做漆匠,不日可以入住。他此行是来看种在山上的西瓜。那洗碗的是他的母亲。问他西瓜收成如何,他说都卖了,还可以,也有七八千元收入。

  吃了人家的西瓜,我们说要替老人家照张相,下次想办法带进来。老人家有些腼腆,说不用不用。我们说没关系的。老人就站在自己的门口,让我们拍了一张照片。

  下图:这就是那位慈祥的老人。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园子里还有一位,也是村里人。旁边是他已经上了中学的女儿。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除了这几位,还有几个女人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讲的不是本地口音,我们一问,原来是贵州来本地打工的。一位妇女怀抱一个孩子,我们问她,这孩子多大了?是她的第几个。她说三个月了,是第三个。村里人介绍,她生孩子没去医院,自己在这租住的地方生的,他老公接的生,没一会儿就生出来了。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去医院做产?她说没钱。我们问村里人,他们在这里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村里人说,男的给人家上山砍树背树,每天工钱是70元,当然不是每天都有干的。不过一年挣上万把元钱没问题,大概是家里人多,经济条件不会宽裕。我们不禁感叹,生命在贫穷面前,真的没有什么尊严可言。

  下图:贵州女人和她的第三个孩子。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旁边,还有一个年轻的贵州母亲将要生产了,她正在努力地为将要出世的宝宝打毛衣。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正说话间,从外面过来一个孩子,正努力在拖着几根树枝,满脸通红,兴高采烈。原来他是在帮父母拾柴禾。村里人介绍说这孩子才6岁,已经能够挑起20多斤重的水,家里的好多活都能干。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我们伙伴中也有这样能干的,但毕竟数量也不是很多。如今,奉化的儿童,能有这样的本事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六岁也真该是个还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听到我们的表扬,他就真的钻到母亲的怀里撒娇了。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我们问他母亲,孩子大了上学怎么办?她说,送回老家去读书。

  从这晾满五颜六色的小孩子衣服的庭园里,我们感到一股人类繁衍生息的伟大力量,还在这深山冷岙中继续顽强地存在。

[align=center]《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align]

  奉化从一千年多前的唐宋代开始,有大量人口从北方移民迁入本地,他们往往选择在深山冷岙中扎根,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考察先人们最初的卜居之地,我发现一是肯定有水,二是肯定有山。有了水,就有了生命之源,有了山,就有了生存之本。他们一方面依靠当地资源汲取生存所需的东西,一方面也有不断地改造周围的环境。现如今,城市二三产业兴旺发达,山里人纷纷迁居山外。这深山冷岙中,却不断有来自于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外地人口取代本地人继续生活。也许,若干年后,山里还会有人继续扎根下去,这片养育了一个家族的水土,会继续以其慷慨的姿态,为另一拨人提供繁衍生息所需的一切。

点赞
  1. 过路客说道:

    感叹自然的魅力,画面是那样朴素,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2. 大道说道:

    谢谢Annie表扬,欢迎多来这里指点哦[lol]

  3. Annie说道:

    这里的文字和照片 让人感到 宁静和兴奋的 交错:)

    http://blog.sina.com.cn/m/AnnieYeLi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