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的一天,把这辈子最初买入的一套房子钥匙交给了下一个接盘的房东。妻说,去拍几张照片作个纪念吧,因此,临别之前,再一次去转了一下。
这老房子不大,建筑面积不到60平方米。楼层位置不好,虽然仅是四楼,但却是顶层。上面是平顶,隔热差,夏天整个房子热得跟蒸笼似的。刚入住时,每到下雨天,角角落落还会渗水,好多次我战战兢兢的爬上楼顶,小心翼翼地踩着已经风化了的隔热水泥板,去排除水患。好在,前些年,托同楼的还有几间是领导宿舍的福,由原产权单位出面整修了楼顶,渗水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热的问题,现在早普及了空调,也不用怕了。这房子最大的优势是坐落的地段好:离我单位所以的市政府大院,直线距离不过百米,步行上下班只需要三分钟;到人民医院的距离也差不多,有个肚疼脑热,迈腿就见到医生了。城区最好的小学、初中也不远,属于现代人非常看好的学区房。所以,虽然这房子的房龄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还是有人要,地段好,是房子被人看上的最重要原因。
购入这房子的时间是1994年,属于首批房改房。当时房子可以买全部产权,也可买部分产权。当时虽然手头没钱,但考虑到若干年后全产权的房子可以上市交易,因此,咬咬牙还是选择了购入全部产权。当年的购置价将近一万元,现在看起来,一万元是区区小数,可当初买房时,我手头上的存款,不够购房钱的一半。当年,亲戚朋友都穷,手头有余钱的不多。为了凑足这笔钱,真是绞尽了脑汁。记得最后一笔钱要交上的时候,我连着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挨个想可能会借钱给我的亲戚朋友,设计着第二天怎样开口,再想要是被拒绝了怎么转身,然后再考虑向下一个谁再开口借……付钱前一天,终于筹足了款项,由此,购入了我人生中第一笔、也是最大一笔财产。
还记得房子的装修,木工泥工活自己不会,必须请专业人员来施工。于是,亲戚带亲戚,大家一起上,这样,工钱可以付得厚道些。当年小工不好找,也这了省钱,装修所需的砂啊石啊水泥啥的,好多是利用空闲时间,一家人抬着挑着背着上楼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房子的粉刷,我自己买了涂料,叫了一个朋友一起刷,大家的头发、衣服上都是星星点点的涂料点子……入住的时候,经过装修的房子,一道隔墙被我拆了,改出了一个七八平方的客厅兼餐厅,朝南是一大一小两个卧室,看上去干净明亮,比起前一个单位分配的30多平方的宿舍,面积大了许多,心里感到很满足。
入住时是初夏,没过几天大热,整个房子热得没一个地方有凉意,到中午的时候,房子里实在太热,母亲就换着我儿子,到楼下马路边的树荫下避暑……热极了想冲个凉,从楼顶水塔上下来的自来水,也跟开水一样火热。整个夏天,一到晚上,我就睡在近阳台的地砖上,光着上身,不铺席子,也不用薄被单盖身,每每一睡就是两三个月,等暑热完全退去了才上床。
这样一住就是三四年。1997秋天,父母在城郊买了一套落地房,慢慢的,我们也挪到那边跟他们一起合住了。这房子成了我加班实在太晚了时,临时投宿的宿舍。再后来,岳父岳母住过几年,同事租住过两三年。10 年前,在我年近不惑时,在紧邻父母房子的小区,购入一套120平方米的大套房,这所老房子就完全成了出租房。有一户人家,在这房子一直租住到孩子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最近这两年,则给外省来奉化打工的亲戚提供方便了。2012年末,为了让未来退休后的生活更舒适些,打算在溪口买套联排房子。购房资金算来算去感觉紧张,政策也不允许一户人家有三套房,刚好这时有人要,于是毫不犹豫地出让了。
原来一直想把这房子留到老区拆迁改造时,置换同等面积的新房。这地方的拆迁设想,在10多年前曾经有过规划和动议,可直到现在还没动静。这两年,市政府外迁的计划逐渐明朗,想借拆迁置换新房的计划,似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这些年中,有多少人倒腾房子发了财,资产成倍增长,我默守陈规,按收入计算,这房子一点也没赚头。于是想,卖了也好。这房子如果放在两三年前出让,可以卖到万把元一平方。现如今,房价悄然下跌,出售的价格,只剩下6000出头,资产缩水不少。好在买入的那房子,比起最高价时,也缩了水,两下扯了扯,至少从心理上是平衡的。
房子虽破而小,但毕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驿站,儿子在这里慢慢长大,我也从这里由青年慢慢转入中年,老房子的角角落落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想及此,总有些依依不舍。离去那天在老房子拍的照片,就是从此以后勾起回忆的材料啦。前两天,碰到新房东,说是他要简单装修一下,工程已经开工了。想来,我们留下的那些痕迹,早已经被他彻底消除了。
主房间的地板是我的前面一个住户铺设的。80年代最流行栟木地板。
其他地方的地砖是我们铺设的,当年儿子才2周岁多,他最喜欢圆形的图案,因此,我在商店一看到这地砖的图形,就决定选它了。近二十年了,当年铺设的地砖,好多破碎。
小客厅兼作餐厅,厨房设在北阳台上。
这是厨房搁煤气灶的地方。当年贴磁砖的是我亲戚叫来的一个小伙子,安徽人,在奉化当了上门女婿,一口奉化方言说得比我还地道。
隔壁封起来的那个阳台,当年住的是同单位的同事,现在已经在省内某县做一把手了。
楼前面是著名的民国建筑“梅园”。梅园的主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署长的朱守梅。当然,我看到这梅园时,里面住的是“七十二家房客”。在这块露台上,我曾经目睹一场邻里之争。
梅园的另一边院落。
对面的高楼是梅园招待所,当年已经败落,鲜有客人光顾。现在已经改作办公楼了。
最后一次走出这个门,以后就不能来这里了。
"最后一次走出这个门,以后就不能来这里了。"挺伤感的!
[reply=大道,2013-01-15 01:01 AM]还好,呵呵[/reply]
是啊是啊,还是你联排好啊,接地气,高层就逊色了。
[reply=大道,2013-01-15 01:01 AM]你地段好啊,各有千秋。[/reply]
怎么这么巧,我也同时把与你这老房子很近的一套老房子给卖啦!
[reply=大道,2013-01-14 00:43 AM]你在最近开盘的那个地方订房了吧。[/reply]
人的一生不知要搬多少次房,房子是越住越好了,可美好的记忆都留在老房子了。
[reply=大道,2013-01-12 00:58 AM]是啊,人生就是由回忆构成的。[/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