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lign]
星期六,天气不好。邀请表弟作向导,想去他熟悉的地方转转,他说,去嵊州吧,看看我们的始祖生活过的地方--嵊州灵鹅村。
从奉化出发,经过溪口,往跸驻方向,经过剡界岭,快到达新昌的沙溪时,按照路标往右走上一条岔道,爬上一个坡,钻过一个长长的隧道,就进入了嵊州地界。我们走的是老路,沿途看到新建的甬金高速公路一路相随着这条老路走来。没走多远,到了嵊州金庭。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王羲之陵园。传说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他死后就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我们先去瞻仰了王羲之墓。这地方我9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还相当的荒凉。今天看到,在陵墓旁边已经重修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金庭观。在金庭观景区其中一间写着右军祠的房子里,遇到一位老者,他说去年刚从当地镇政府退休,这个新建的风景区请他来照看一下。跟他谈了一会,他说这地方原先建筑规模宏大,古木参天,可惜是的经过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文革浩劫,全都破坏殆尽。他叹息说,这风景区要形成气候,还有待时日。我们觉得那些新修的建筑,做工倒也还算精细,可惜感觉中缺少神韵。我们呆了一个多小时,景区内的游客比工作人员还少。也不禁与其一起扼腕叹息。
图:王羲之墓。史载王羲之系晋代著名书法家,曾经在会稽为官,他的原籍也是山东琅琊人氏,与我的始祖同乡。我的始祖700年后从江西吉安辞官,一路走来,于此定居,是否与王羲之这个同乡有关,我只能妄加猜测了。
[align=center][/align]
老人说我们要去的灵鹅村,离此地还有4公里,听他之语,还有陪伴我们同去之意。我们感觉不好意思,婉言谢绝了。
从金庭观去灵鹅的确不远,车开不到10分钟,忽看见一个高大牌坊在车旁晃过,上面正标有“灵鹅村”,浙东大白鹅之乡的字样。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在嵊州、奉化两地留下许多佳话。传说在会稽为仕时,当地有独居老妪,养一鹅,善鸣。羲之爱鹅,出钱购求未成,便约亲友同往观看,老妪闻羲之到来,杀鹅接待,羲之久久叹惜。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羲之非常喜爱,便出钱购买。道士说:“你给我写一部《黄庭经》,当举群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王羲之曾经居住过的奉化六诏晚香岭一带,也有鹅池的传说。后来,剡中的奉化、新昌、嵊州一带,老百姓养鹅风气非常浓,这灵鹅村之名,应该与王羲之喜鹅有关。表弟过去也曾经养过鹅,看了这个口号,感觉非常亲切。
按照村口牌坊指示,我们倒车,右拐,沿着一条水泥路行进里许,就见到了路边三三两两的房子,这个情况与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去甚远。在我的想象中,灵鹅村应该是一个小山村,里面住的也应多为老人小孩。可是眼前这个村子规模不小,新房子很多,村里住的人也很多,大人小孩青壮年都有。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左边,有一所房子,从围墙望进去,那房顶非常古朴。我们停车前去探视,却发现那是一座古庙。看了匾额,知道这叫灵南庙,里面供奉的神像很新,大概也是新修复的。那个亭台倒显得比较古旧,一些木构件也还精细。亭台后面一个广告,让人忍俊不禁,估计这庙的大门和围墙也是刚刚造起来的,这个柱子,原来应该直接面向大路边的。
从古庙出来,看到庙旁边一户人家正在洗自己的赛弗越野车,表弟上去问,竺氏宗祠在什么地方?那人说,往右拐,上去一所小学就是。
驱车百米左右,到了灵鹅小学门口。一个石牌坊正对着大路,街边有几家店铺,门口大人小孩吵吵闹闹,这地方人多,看来是村里人平时的“活动中心”。
看到有陌生人进来,村人围了上来,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马上有人喊来一位在旁边乘凉的老人,说他是村里辈份比较大的人。老人问我们从哪里来,排行是什么字。我说我调查过了,我们姓竺的各家辈份都是按各家自己排列的,无法对上,只能按代数来认高低。那老人对迁居外面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不过对于同族兄弟,还是热情有加,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老人说,宗祠已经改造成小学,原来的建筑都不在了,只有门口的牌坊,还记载着一些东西。我粗略看了看,上面的刻字中,记载了竺氏族人历代所获得的各种荣誉。
竺氏宗祠门口的石牌坊,上面有“古井水”字样,是不是要后人们饮水思源的意思,不得而知。牌坊的背面有两副对联,还有好多石刻文字。
[align=center][/align]
问起我们的始祖的陵墓,老人说,去年,由竺氏后人集资,刚刚翻修过始祖的陵墓,他可以带我们去看,车子可以开到山脚下。于是我们请他上车,开车前往。汽车穿过一条小巷,爬上一座小山,开过一道窄窄的水库塘坝,来到村子最高处的一座山脚下,下车,没走几步,浙东竺氏始祖气势恢宏的墓地,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细细打量了一下坟墓,风格与本地没啥两样。墓碑上的古刻,标明了始祖的身份为“吉安郡丞”。细看文字,与我见到过的竺氏家谱不同的地方有:家谱上说始祖的夫人姓刘,墓碑上却说姓吕;家谱上说始祖生三子,分别为肃、严、重,皆为名儒。而墓碑上却说是有四子,分别是肃、严、厚、重,第三子厚没有后代。大子肃在灵鹅安家,二子严、三子厚迁居奉化,小儿子迁居上虞,这与家谱的记载基本一致。连自己的母亲的姓氏好没搞清楚,中国封建社会轻视女性,在此可见一斑。又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没有后代的,后来竟然在家谱中也不提及了,真是罪过。
住在墓地旁边的一户人家,也来看热闹,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就异常热情起来,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上面长满了枣子,我们稍一注视,主人立即摘下好多,请我们尝尝,让我们好生感动。
为我们摘枣子的同族兄弟。
[align=center][/align]
墓左右各有一块石碑,一块是关于始祖的生平简介,一块是捐建重修的名单。我们在有简介的那块石碑上看到,我们的始祖,因为喜这里的石鼓之胜,而居住在此。我问石鼓在何处?陪同我们的老人说,不远,可以再陪我们去看看。
简介竺氏始祖及灵鹅竺氏的石碑
[align=center][/align]
上车返回,老人带我们走另一条近路。没想这一走,差点酿成大错。虽然老人一再强调说那条近路是可以开汽车的,可是我却差点在一条巷子中卡住了。先是左边的反光镜被擦碰到墙壁,叫老人伸手将镜子往里收了,再开,右边的也擦碰到墙壁着了,只得也收起来。这样,加大油门,感觉两边还是在墙壁夹缝中钻过去,而且轮子边缘数次被旁边人家伸出路面的门槛石绊住。我慢慢加大油门,轻抬离合,总算一点一点挪过那条十来米长的巷子。开到空旷地停下一看,一个轮子的轮毂套掉在后面,另一个不知去向;右边的反光镜玻璃也掉了,幸好没有摔破。开出那条巷子,浑身已经大汗淋漓。想想后怕,如果车子真卡住了,那坐在车里的我们也出不来了。表弟说只有叫人抬了,好在我们是在同族人村里,人还是叫得到的。我说就算是找到了人抬,也不知道该往前抬还是往后抬,往前如果能抬出去,那我也能开出去;往后抬的话,还得经过一条不宽的长巷和一个上坡,好几十米路,恐怕得抬上一夜了;这么长的路,加上上坡,即使抬出了卡脖子地段,要我往回倒,也是不可能的。我戏说,那只有拆掉同族兄弟们的房子了。
冲出难关,车子往村子外面走,又到一座小山脚,眼看又有一段山路,我说不开了,步行吧。老人说不远,前面就是。下车步行,绕过山脚,前面见一山,山上怪石乱立,山脚下有一座寺院。老人说那山就是石鼓山,过去山腰处有一山洞,进去后可直通山顶。表弟小时候曾经钻过这山洞,说里面就跟迷宫一般。可惜这山洞在文革后期被打掉了,石头只用作石材。算算完全毁掉的时间,也就是15年以前的事情,这个景,现在只剩下山顶那一块耸立的石头。老人说那洞本地人叫“石火冲”,是浙东一绝,如果这洞现在还在,开发旅游的话,村里人就发了。人类破坏自然的恶果,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人们尝到了。竺氏始祖挑选的地方,可算是慧眼独具,可惜后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金子当黄泥卖产,丢掉了一个无价之宝。
石鼓山下的石鼓寺,原先其实是一座庙,供奉的神名为周宣王,据说原先是一个乡官。
[align=center][/align]
站在石鼓山下,可以想象这村的钟锍毓秀。村里人介绍,灵鹅村还真的出过不少名人,仅近代就有三人不得不提。一是反清义士竺绍康。他是晚清秀才,为了反清抗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秋),他变卖田产,在嵊县东乡一带组织“平阳(洋)党”,号万人。1904年,竺与谢飞麟、王金发、周志由等数十人创办“大同学社”扶植会党,组织反清。同年十二月,大同学社的成员都参加光复会。次年,竺任绍兴大通学堂襄办,训练会堂骨干。1907年三、四月间,竺绍康陪同秋瑾往金华、台州等地联络会党,筹划起义,总称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竺绍康、王金发等任分统。徐锡麟安庆举义失败后,秋瑾被捕,第五天被杀害于轩亭口。清政府以一千元重金缉捕竺绍康。竺出走去沪,加入同盟会。又潜回嵊县,参与策划白竹村揭举义旗,抗击清兵。白竹起义失败后,竺绍康又潜回上海参加“保路运动”,受命组织“保路拒款决死党”,反对清迁与英帝国主义所签订的沪、杭、甬铁路借款条约,奔走在沪、杭、甬等地开展“拒款保路”运动。1907年,孙中山在东京指示同盟会,“秋瑾虽已捐驱,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竺与黄兴等策划的江、浙、皖、赣、闽五省武装起义,往来各府属会党间。次年,竺绍康等革命党人在清风岭劫囚车,救出张伯岐。竺绍康为反清奔走呼号,倍历艰险,积劳成疾,病逝上海。民国政府追赶认竺绍康为革命烈士,于右任老先生特为其作传,称“武昌首义,两浙响应;光复诸健儿,大半出公麾下……从文人而为实业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所惜早死,能不慨然!”
第二位是越剧名家竺水招(1923年-1968年)。她12岁进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和花旦,后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武功演员之一。1942年8月,她加入姚水娟领衔的“越华舞台”。1947年在《山河恋》中饰主角皇后绵姜。1947年9月自组云华剧团,1948年起改演小生。1954年率团去南京演出,该团后于1956年3月改为“南京市越剧团”,竺水招自任团长和主演。她的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先施”。竺水招的代表剧目有:《三看御妹》、《南冠草》、《文天祥》等,特别是《柳毅传书》名传四海,并有影片留世。
第三位名人是竺鸣涛(1896~1969)。他是竺绍康之子。民国元年(1912)留学日本,二年,参与组织少年革命再造党。四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回国后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再赴日本东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学习,回国后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十五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总干事。十六年后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卫士大队长、虎门要塞司令部党代表。十八年,任浙江保安队第三、五团团长。二十二年,调军委会办公厅任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等。二十五年2月,任少将。三十二年7月,任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同年9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五年晋升中将。三十六年,任浙江警保处长、衢州绥靖署副主任、浙江警备副司令。三十八年去台湾任 “ 国防部 ” 中将参议, 后任“经济部”顾问,1969年病逝于台北。
我们问及灵鹅村的规模。陪同我们的老人说,灵鹅村共有870多户人家,分竺和韩两个大姓,基本上是对半开的规模。但是韩姓曾经是竺氏人过继给韩家的。我们在始祖的石碑记上看到,有“第十三世长子苌继韩氏”的记载,基本上说明了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
站在村口,看到灵鹅这个千年古村,正以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姿态,蓬蓬勃勃地生存于始祖所卜居的土地上,不禁感到欣慰和高兴。也许以后,我还会再来寻访竺氏先人们在浙东生根落脚的更多足迹。
親愛的家人們 我來自海峽對岸的台灣 我姓竺 爸爸是浙江奉化人 爺爺的名字 是竺彩友 請問這樣的資訊可以 找到族人嗎? 竺鐵民 竺愛民 竺裡江 好像是爸爸的侄兒的名字 謝謝
hello!,I love your writing so a lot! proportion we be in contact
more about your post on AOL? I require an expert on this spacce to resolve my problem.
May be that's you! Taking a look ahead to look you.
寻根
竺氏祖宗,千秋源头
竺兄:我QQ号1073936212,竺氏家谱续修共编二十多套,本人也有一套,如需参考请联系我.
您好,我是竺氏后代,对厚山竺氏族谱有所了解,很希望对竺氏族谱有进一步了解,有所作为。
欢迎光临!
您好 我也姓 竺 是來自海峽對岸 我父親也是浙江奉化縣人 我的爺爺名字 是竺彩友 爸爸 侄兒的名字有聽講過 竺鐵民 竺愛民 竺裡江 等 請問這樣的資訊 可以找到我的族人嗎
謝謝
上虞牛埠竺氏家谱续修完成,如有竺姓朋友需要参考,牛埠同族欢迎您.
[reply=大道,2011-09-29 08:53 PM]我在此愿,怎么联系你?[/reply]
我也姓竺,看到祖先的住处,想去拜访一下。
[reply=大道,2011-04-05 01:30 AM]值得一去![/reply]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有幸驱车拜访了灵鹅村!
说了,我家还和此村另有缘分!
感谢丰同志的博文!
[reply=大道,2011-02-11 00:25 AM]客气啦!有缘份多走走,呵呵[/reply]
昨天在网上搜索竺鸣涛,就搜到这里来了,原来只是在户口本上知道我的祖籍是灵鹅村,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真真切切的灵鹅村,很灵秀的一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回祖上的地儿去拜拜祖坟!谢谢大道!
没有想到“大道”这里还有我的小学校门照片,小学门口的牌坊人可以爬上去,顶部镂空的,人可以进去,爬出来麻烦点。由于本村小孩子越来越少,不知道小学以后还办下去不?我家就在小学图书馆侧面。呵呵。祝所有竺姓朋友新年快乐,牛年你最牛
[reply=大道,2009-02-06 11:58 PM]牛年我最牛?哈哈,太好了,谢谢![/reply]
我经常看到竺伟明在群里发言的,呵呵
有机会多探讨,我的495178068
竺秀娜
奉化后竺人,哈哈
竺毅先生:竺氏的排行,不同族里面都是不一样的,无法排在一起,呵呵,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考虑到太长久的事情。
看了你的博客,我很高兴,也很感兴趣。我们是湖北恩施人,竺氏子孙,百余人。我们想询问竺氏辈分字派。
我是宁波镇海竺家后人,很高兴看到祖先出处
楼下的GG之“我以前发了一篇说之没有完全实说本村灵鹅”言我看不懂,不知道是啥意思。在我的博客中留言的,除了做广告的之外,我并无删除过任何一个啊。
此主自吹自擂,竺氏后人也不能全信于他,我以前发了一篇说之没有完全实说本村灵鹅(作者连鹅都写成了娥,你道是曹娥啊),呵呵,居然把我的贴子给删了,这样的人也想谱书吗?没有实事就是的精神,什么也做不成。
+我QQ303628472 啊我姓竺 我想了解一下家谱
大道,我们是老乡,可惜还没当面聊聊,关于我们祖先的一些事想和你请教一下,还有,竺大年写的一块墓志铭碑的事你知道吗?原件还在,可惜被人占为己有,
楼下的兄弟,是不是下次可以去找你啊,有机会想再去看看。
你很可惜,去了我村,只看了竺氏先祖坟,而未看竺氏宗谱,看来你只见到了小佛,而未拜大佛哦,本村有<竺氏宗谱>、<韩氏宗谱>,只是你没有见到而已,可惜。还有,我们的住户不止你所说的这些吧!!!再者金庭观中书法者,并不是我镇镇政府,而是邻镇,他说要带你去,因为他回家得路过咱村,他姓储,你了解嵊州就知道他是哪个村的了。呵呵。
竺仁明可以到灵鹅村去看看。这里是网上搜集到的一些竺氏空谱的出处
竺
4363【浙江宁波】竺氏永德堂宗谱二卷
(民国)竺士康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县文管
4364【浙江奉化】龟州竺氏宗谱□□卷
(清)汪仕侃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9-22)
4365【浙江奉化】筠溪竺氏宗谱八卷
(民国)竺商庚重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又一部存卷5-7)
C66【浙江奉华】竺氏宗谱
民国三十八年(1949)修草稿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4367【浙江上虞】虞南竺氏宗谱七卷
(民国)竺林纂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浙江上虞县档
4368【浙江嵊县】竺氏宗谱不分卷
(清)竺国亨 竺国宰纂修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369【浙江嵊县】竺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竺孝感监修 竺光涵 竺祖赓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缺卷3)
图
我是城关鹿山街道下燕窠竺姓子弟,想找找自己的根.希望看见过竺姓家谱的兄弟告诉我那里能够见到我们的家谱.知道的能不能在这里再下个贴告诉我,我和我的全家会向你表示感谢!
哈哈,我也姓竺诶,开心开心^^^^^
能不能请小竺说一下你们这村的一些情况?有没有家谱什么的可以提供?
我也是姓竺的,我是江苏省兴化市竺家村.人对自己的祖籍也很好奇,很感兴趣.从我上学以来.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和我同姓的,除了我们村子里的.希望有谁能告诉我泰州兴化这一带的竺姓人是那里迁来的.我的邮箱zhuyeqingzhangshu@126.com我的QQ229491433
希望知道的能跟我联系!
谢谢~~~~
这个问题我已经查过好多资料了。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的确有好多高僧姓竺,不过后来不知何故又没有了。本族家谱中始祖以前的资料中,有些矛盾的地方,以前也有同族兄弟发现了,不知何故,现在也不得而知,我们一起查证吧,呵呵
正史对竺道生的记载:竺道生,卒于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生年不详。俗姓魏,原籍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而颖悟,依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另外,若用“竺 高僧”做关键词搜索一下,你会有吃惊的发现。:)
吾族家谱中有竺道生一代,这就很难理解。“道生(讲经虎邱,石皆点头,宋太祖雅重之。)”竺道生作为当时南朝最著名的僧人,怎么也娶妻生子了,正史肯定要记一笔的。
还俗的估计有,但不会是竺道生,呵呵。反过来说,竺道生是上代的儿子之一,他无后,家谱还是记载了。但无论如何解释不了同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竺氏僧人?
郡望堂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不能迷信。包玉刚发达了,就拉包拯做祖宗,朱元璋叫花子,做了皇帝就想跟朱熹扯上关系。
有些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为什么历史记载竺姓只出现在两晋之后,而且都是高僧?为什么只聚居在浙东(目前所知)?竺姓和竹姓的关系?
有些能猜测,有些是一团迷雾了。
什么是堂号 (转)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郡望(转)
人们提起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却与中国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郡望呢?所谓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我们在论及姓、氏的功能时曾指出,在先秦时代,姓、氏二者有明确的区别,姓用以标血缘,而氏则用以辨贵贱,贵有氏而贱无氏。但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原来的世袭贵族烟销云散,氏也就不再是贵族的标志了,而与姓一样成了单纯的家族血缘标志。
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虽摧毁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等级制度了,而只是意味着旧的等级制度被新的等级制度所代替。于是,新的表示社会等级的符号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秦汉之后,虽然已无如先秦时代那样的世袭贵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战功,而被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为一地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如南北朝时代至隋唐时代,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就是当时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标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区别贵贱的手段。
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制"(又称"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种依赖郡望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此,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北魏时官方为汉姓定谱籍,欲列四个望族于一等,当时"陇西李氏"得到这一消息后,派人快马赶到京城洛阳,想打通关节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让山东大姓卢、崔、李、郑占了先,从而未能挤进前四姓。或许是由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陇西李氏的后代李渊创建唐朝后,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为《大唐氏族志》,抑卢、崔等传统世族,而将自家的"陇西李氏"列为第一,总算报了宿仇。
唐太宗李世民虽大开科举以打击旧的望族,但有唐一代,传统望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不可低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发现,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清河崔氏有5人,范阳卢氏有8人,荥阳郑氏有9人,太原王氏有7人,琅玡王氏有4人。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东晋时的琅玡王氏与陈留谢氏就世代通婚。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谢二姓的女子为妻,请梁武帝代为说合,梁武帝说:"王、谢的门第太高,与你不般配,你还是在朱、张以下的诸姓中找一个称意的吧。"可见当时名门望族的壁垒之森严,连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能称得上郡望的名门望族,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并非天子所命。
老猪描述得我好象回到二十年前,上起了动物分类学课,呵呵
你说的那个来历,历史上好象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不知道竺姓聚居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有时候资料相互印证很重要。
单眼皮不是人种特征,说错了。
查了一下,蒙古人种(这里指北蒙古人种,孤竹国,在北方)的特征:虹膜呈褐色或暗色,发色深浓,发粗而直;体毛和面毛很少,幼儿臀部有蒙古斑,身长较矮,多短头型,颧骨突出,鼻不太突出,鼻宽中等。整个面部较扁平。眼裂狭,多数人具有位于眼内角的所谓蒙古褶。关于血型,亚洲蒙古人种多B型,上门齿舌侧面有凹洼。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竺姓僧人,这并不是说竺家人喜欢当和尚,而是当时佛教初传,西域传教者为适应中土文化而改姓。僧人怎么会有后代呢?一个是或有还俗,一个是西域的侍从、追随者以及商人也冠以竺姓。
汉人讲究“华夷之别”,所以我们的祖先并不以此为荣。而修家谱攀龙附凤,这是普遍性的现象。
要说更多证据,没有,历史已经模糊了,只能靠基因检测。这麽多年过去了,通婚混血,相貌各异。也许我这一支比较倔强,偶尔反弹而已,呵呵。(我家上海的叔公、堂叔都是如此,卷发、浓眉、隆鼻)。
仅存一说
老猪的学说自成一体,如果能够找到根据就有说服力啦,呵呵。我的头发是粗直的,眼睛却是双眼皮的,我儿子却是单眼皮,呵呵。
汉民族是个大熔炉,是靠文化而非血缘结合的。正统的华夏是纯粹的蒙古人种,头发粗直,单眼皮等都是基本特征。
国人的历史记录或者家谱会融入许多主观的东西,也更会避讳隐瞒,所以要存疑。我祖上三代,还有儿子,都头发细软卷曲,从人种基因的角度看,肯定有非蒙古人种也就是异族的血统。所以我认为浙东竺姓为西域(以印度传教者为主)后裔的可能性更大。如有科学检测,阿拉一起配合,呵呵。
谢谢大道的探访,非常感兴趣。有机会来跟你同行。
如此多的历史资料,作者用心可见一斑,别忘记了备份,价值连城啊!
有老大这样的热心后辈,竺家先人可告慰矣~
另:此系列家族资料可整理成册,定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