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搜集西锦过街楼的资料,发现网上的百度收集了这个词条,说西锦过街楼是奉化唯一的一座。我不信,翻检拍过的照片,发现在市域范围内,至少有六七座。
第一个当然是西锦村的西街岭墩这座。这座楼的资料比较翔实,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说它建于清中期,全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楼檐四角上翘。底楼左右各设一间厢房,有扶梯可上二楼。二楼四面设望台,可俯瞰城里街巷,远眺郊外,曾是城区西南角的一个最重要制高点。
2006年底,我在莼湖老街闲逛,发现老街上也有一过街楼,座楼的样子有点像城门,整个是筒子式的,二楼上面的窗户很小,左右各一,从样式看,似乎是老街的入口。当时没注意在建筑上查找有没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民国时期,莼湖老街曾经被烧毁过两次,一次是1928年农历闰2月21日被土匪放火,第二次是1941年农历五月初八的傍晚,村民点日本鬼子的告示,不慎引发火灾。两次火灾老街两边的街屋尽毁。这过街楼估计也免不了浩劫。因此,重建的时间估计应在民国时期。好多年没去逛老街了,不知道它现在还在不在?
方桥老街上也有一座。方桥的这座在老街的中段,下面是狭窄的街道,上面是旁边两间楼房延伸出来的一间。这过街楼应该是当地房屋地基紧张的产物。这座楼全木结构,似乎现在还住着人。
文物部门说,过街楼由城门、关口等建筑形式演变而来,明清时盛极一时。由此想起。溪口武岭门的城楼,应该也是一座过街楼。武岭门,据武岭山脊,扼古镇门户,原址武岭庵,两层三间,飞檐翘瓴。1929年之前,这里是一个小庵堂,设有茶亭。1930年,蒋介石将庵堂拆了,改建成武关式城门建筑。现在的门额两面都镌“武岭”两字,门楼外面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里面是蒋亲笔手书。这座城楼的形态,比其他地方的雄伟多了。2007年4月,此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班竹的晦溪村口,有一金山桥,桥头有金山亭,也是一座过街楼的形态。这座亭看上去与溪口的武岭门楼有几分相似之处,相对山村比较低矮的房子,雄伟之势尽现。门楼与旁边的廊桥是一体式建筑,目前是村里的一大胜景。至于具体的建设年份,村里人也讲不明白,估计也有百多年历史了。最近去看,这门楼与廊桥均已修缮一新,重新焕发青春了。
斑竹驻岭村村口也有一个门楼。过去村里不过公路时,楼下的是进村的唯一道路,因此也可算是进出村子的关口。
溪口镇石门村近年也建了一个城门。要说是过街楼,也算。这一说,过街楼好象回复到本来面目了,那就是一个门,或者是一个关口。
要说奉化最大的过街楼,那得数大堰镇箭岭村村口的那座了,一个门就差不多有两层楼高。整个建筑有三层。这座建于二十多年前的大楼,原是村里的行政中心。箭岭村曾经是奉化的红旗村,改革开放后,兴办乡村工业,村子突然富了起来,这座楼,可以说是村子“暴发”的象征。如今,企业多外迁,村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有这座大楼,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和今日的沉寂……
尊敬的作者大人,奉化的过街楼的确是我市唯一的一处街亭性质的古建筑,所谓街亭就是说必须建在街上的,过街楼就是建在县前街上的。
你这么走奉化,使我想起以前读到过一个叫舒国治的台湾人,他是个很特别的人,会写文章,对台湾本地也很熟悉,人家去台湾走都喜欢找他。以后谁来奉化了,找你是个好主意。你对奉化研究的太太太细致了。真是佩服啊。
[reply=大道,2013-12-12 00:13 AM]呵呵,奉化比我懂奉化的人多的是,岂敢啊[/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