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设想了好长时间的探访万里潭、龙王堂行动终于付诸实施。
这两个地名是从地图上看到的。以龙王堂作地名的地方,本地有很多.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王崇拜的传统源远流长,大凡有点溪流和水的地方,总会有个龙王爷管着,大的是海龙王,小的是潭龙王,不大不小的有江河龙王。龙王的主要任务是管风调雨顺,这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条件。所以,遍地可见龙王庙龙王堂,一点也不奇怪。
可这万里潭的名字,却太不一般了。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大气!可这么一个浩瀚的名字,偏偏标在崇山峻岭之中。莫非那儿藏着一个湖泊,或者水库?这么想象着,要去探究一番的念头,一直想了一个夏天。
这两个地名的所在,是一个叫小溪岙村子后,大山深处。如今的山中,大多人迹罕至,山高林密,草长藤杂,原有的山路古道,有的已经无法辨认,平日里很难进入。何况山中还有毒虫野兽,夏季是万万去不得的。只有到了秋冬季节,百草枯萎、落叶遍地的时候,进山才比较方便。约了几个朋友去探访的这个下午,满山金黄,风景迷人,加之气温不高,又阳光暖暖,爬山也不至于出汗,是一个登高的好时机。
车行至小溪岙村人家尽头,看着前面似乎还有路,但是路况不咋的,不敢开车深入,于是决定弃车步行进入。进山前问了一个30来岁的女村民,说龙王堂距村子不近,走路估计得一个小时。这个时候的时间是下午1点半,算起来,进出两三个钟头,刚好一个下午,时间很充裕。
沿着土路前行,一路走一路后悔,这路况,行车没有问题啊。不过,走了10多分钟,发现路边一个缺口,明显是前一阵子的台风留下的痕迹,稍不注意还看不到,开车到这地方的话,说不定会碰到危险。这样想想,走路也值得,至少安全。
不一会儿,到了一座水库前。太阳照在水面上,映得周围的山色青翠,夹杂着的金色黄叶更加鲜艳,风光真是不错!在大坝上碰到一干活的汉子,问及前面的龙王堂,他却说,前面没多会儿就到了。看来,前面村子的那个年轻女人,也许就没进来过。
▲水库。
▲水库边竹林中的进山土路。
绕过水库边的茂密竹林,继续向前,山谷慢慢狭窄起来。行了一会,土路消失,代之以一条坑坑洼洼的石蛋路,这是这一带标准的古道配置。盘桓半个小时后,前面出现了一个跨路的简易亭子。亭有两间,左边的道路直接穿过。右边一间,设了两个神龛,一个供了两尊神像,一男一女;另一个供着土地爷,比起旁边的一对,袖珍得不成比例。亭内有一碑,上书“拆建龙王堂凉亭有龙王堂至烂树湾修路乐助名单”,密密麻麻记载了捐款人名及收支账单。
▲凉亭。
▲亭中的神龛。
过了亭子几十米,出现岔道,一条仍然沿着这沟底前进,往右一条通向山上。根据在水库那儿碰到的汉子的指点,去万里潭应该从右边那条道上山。我们决定先上万里潭。
▲岔道。
这条山道从山脚下竹林穿过,一路向上。山道全用石块铺成,很规则,不难走。穿过竹林后,夹在路两边的是杂木林。时间才下午2点多,可太阳已经照不到这山沟,走在林子里感觉有点昏暗。不到10分钟,看到了山腰间树木丛中一堵红墙透出,看来,传说中的万里潭庙已经到了。
▲在竹林丛中穿过的古道。
▲树林中透出的红墙。
这房子在路的右侧山腰间,需要仰头才能看到全貌。房子前面,路下则有是一条涧沟。从路左拐,有台阶通往涧下,还安了铁栏杆。我沿着台阶,先下到涧边。这是一个小平台,平台上铺满了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砂,有水流从旁边的绝壁处漂下,丝丝缕缕,潭到平台上的鹅卵石砂上,竟只湿了一片。水从石缝中渗过,在平台边汇成一条小流,又经平台前的绝壁,跌到下面一个水潭中去了。我看上看下,这条涧流是这山沟里唯一的水源。莫非,万里潭就是这么一汪小水么?
▲这就是万里潭吗?
仔细观察,这这个平台上的绝壁不是平面一块。在壁间夹角,竟然形成两个小山洞,其中有水流下的那个,可以藏入一人,从洞内往外看,俨然一个水帘洞。可惜现在是枯水期,流水太少。不然可以穿帘过水,体会一下花果山小猴子们的感觉了。
▲有没有水帘洞的感觉?
复上台阶,到了上面的那座房子内。发现这房子果然是个庙。庙依山而建,前后两进,前进是一两层楼房,上层与庙大殿处于同一平面,刚好形成一个平台。大殿三个开间,祀三组神。殿左右各有一廊房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正中间的那个殿,上悬一额,书“万里潭”。右殿上方有额书“奮跡雲霄”,落款表明此匾是民国时期鄞县人所赠。左殿上方有“灵验之极”匾,是乡人题写在宣纸上,装了镜框挂上去的,看上去很现代。
▲庙门。
▲大殿。
看了庙内一石碑,终于明白“万里潭”这名字的来历。碑载:奉古史,光绪末年本地烂树湾有一老者,夜见岩山红光腾起,复有华发老翁自山口出,观此深谷幽林,清泉流泻,山鸟鸣翠,谓老者曰:此仙境也,吾在峨嵋山修行,来此当施泽于民。言讫,隐入山中。嗣后,毗邻乡里,风调雨顺,禾谷丰产。岙中张家畈旱田,收益亦大增。谷中山林环抱,名曰双龙抢珠,有一潭,清彻见底,名曰再会龙潭,相传神灵隐于此。黎民感恩,有乐善者于坡上结一庐,供山民避风雨兼立神位供奉。求之,必应验,是以香火日盛。民初时曾有名流董凤祥、蒋介石礼拜于此,声名远传明州。后再会龙潭易名为万里潭。
山间清静,无人可询,不知道刚才看到的那绝壁下的满是砂石的平台,是不是这碑文中所说的龙潭。不过,万里潭不过是这条溪涧中的某一小潭是必定无疑了。这段时间雨久不下,恰逢山中缺水,看来,这次来万里潭,是看不到潭了。
循原路下山,一路上念叨:万里潭没潭。同伴随口接道,龙王堂无堂。大笑。
回到山下的岔路口。接下去的目标是龙王堂。上万里潭需要上山,去龙王堂,应该走山谷中的这条小道了吧。一路进去,这路虽时有起伏,但基本是平的。路中偶有古朴小桥,旁边更有潺潺流水、清幽小潭。这谷底的溪流,汇集了许多山谷流下来的涧水,水势还有些可观。走了一会儿,到山谷尽头,前面有高山档路。路折向右边,又是上山。毫不犹豫上了这路,气喘吁吁爬了一段,发现这路比起刚才上万里潭的那条,更加荒凉。枯死的杂草、落叶盖满路面,走起来一滑一滑,似乎久无人行。越往上走,路越窄小,甚至于需要钻过荆棘草丛。同伴开始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可一路过来没有别的岔道啊?我灵机一动,拿出手机,谢天谢地,这里还有信号。打开GPS地图软件,过了许久,地图清晰起来。一看,不对啊,龙王堂标示的位置,怎么在我们来路上呢?莫非真的错过了?
▲谷底的路,是不是通往龙王堂?
▲路边的清清水潭。
赶紧沿原路下山。一边走,一边不停对照手机地图。快4点钟的时候,回到了与万里潭相交的那个岔路口,龙王堂的地名标记正是这儿!莫非就是前面那座亭?可那座亭的名字是“龙王堂凉亭”啊。
▲又回到了岔路口。
站在路口,仔细打量四周,忽然发现溪对面山脚下毛竹林间,有石墈井然,层层叠叠,渐次升高。一段山路,正好断在对面的溪边。我一阵兴奋:种竹子的山地,是不需要这样的石墈的,这肯定是过去房屋的地基。跨过溪,爬上乱石堆,攀上石墈,前面豁然出现好几块平地,一看就是房子的痕迹。哈,看来,龙王堂真的在这里!
▲溪对面有一条断路的样子。
▲这石墈肯定是房子的遗迹。
沿着原路出沟,回到村子里停车的地方,再次向村边种菜的一老头打听。他说,亭子进去的那个地方就是龙王堂。龙王堂不过是一个村子的名称,没有供奉龙王的庙宇。这个村子早在很多年前就废弃了,村民都搬到这下面的村里住,更远的跑到镇上去了。
这次的探访结果真让我和同伴说准了:万里潭没潭,龙王堂无堂!
▲回到村子,又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