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时候登的茅坞岙镇亭山,过去已经一个月多。那天拍摄的照片一直沉睡在电脑硬盘中,没有去翻检整理,原因有好几个。
一个原因是,那天登山状态极差。近来爬了许多座山,从来没像那天这么累。当时爬得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不说,竟然第二天起来大腿胀疼,还持续了两三天。那天一同登山五人,就我一个男的,还爬得最慢,远远落在后面。——感觉这山登得有点狼狈,不大好意思说。
▲我将车弄到山脚下的水库边,从村子开过来的路狭窄得有点惊险。
▲停车处旁边有乡村小别墅,村里的有钱人建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对这山也叫镇亭山感到疑惑。奉化叫镇亭的山,公认的在大堰,奉化与宁海交界的“第一尖”,海拔900多米。也有认为是石井村龙潭那一带。而我这天登的山在溪口跸驻的六诏村后面。在地方志书中没有查到有关记载,不知道这个镇亭山来历如何,无从落笔。
第三个原因,那天走过的是一条简易的水泥路,爬到尽头,没了路,却还在半山腰。回来查卫星地图,我找不到登山尽头的落脚点。大体判断了一下,那天爬上的海拔高度有近600-700米。而我感觉中,似乎没有这么个高度。
▲将要到顶时的路。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天的山登得还是有点意思。
第一个是风景不错。从山脚下一座水库开始,前半段沿路相伴的,是一条不大的溪坑,水流清澈是自然的,不管潭水深浅,均可见底。只是那天水流不大,想像一下,要是台风天或者大雨过后,这溪流该会是怎么一副样子。这溪流中的石头,大大小小形态不一,有的光滑如卵,有的棱角分明。更奇的是,石头的颜色也特别丰富,白的黑的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我不是学地质的,说不出个所以然,让行家来,可能会有许多说道。
▲路边的溪流。
▲这水要是大点该有多好看?
▲溪中的清流,奇石。
▲这块石头像客厅中的时尚沙发,我还上去坐了坐。
▲有点像玉的石头。
▲淡蓝色的石头。
第二个是茅坞镇亭有龙王庙,在当地名气不小。因此,庙是这座山沟的主题。我们看到沿途有三座小庙。第一座在溪流陡然升高的一个拐弯处,单开间的神殿,里面供着两个武将,没有庙名。第二座在第一座往上不远处的路边,三开间神殿,庙额“镇亭山”,当地人称龙王老庙。这庙后有一亭,亭边山脚下有一洞,洞中水声哗哗,很显神秘。第三座庙就是我们此行的最高点,三开间神殿,旁加一偏殿。殿边也有亭,敞开式。庙殿前有一大树,树干已空心。传说神仙就是循着这树洞下的凡。这第三座庙中有一玻璃镜框裱着的庙记,文是我前同事所拟,字是甬上一书法家所书。记载的是该庙的神异之事:说“此龙王名曰广惠……昔修道于此,赴考东海,途经镇海口遇一妖龙作恶民间。路见不平,战败妖龙,延误考期,民感其恩。上奏朝庭,御赐龙王有匾为证……”庙内神像上方挂有两匾,一书“大清勅赐茅坞镇亭山广惠龙王”,另一匾书“大清勅赐镇亭名山”。看上去前者为真品,后者应是仿制的。庙中另有横匾“惠我无疆”,由邻县新昌的沙溪镇孙家田村村人所捐,落款时间是民国甲戍年(公历1934年)。此庙为1990年代年重建。
▲山里的第一座小庙。
▲第二座小庙。
▲第二座小庙后面的亭子。
▲亭子旁边流水哗哗的山洞。
▲第三座小庙。
▲庙边有亭。
▲庙殿前面的古木。
▲庙内民国时期的匾。
▲大清皇帝的敕赐。
第三个是植物的奇异。 在溪边发现一树,树叶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看了让人头皮起疙瘩。遍查网络图片,没找到类似的图片,从感觉中看应该是寄生植物,只是这么多寄生的果实,不知道怎么长出来的。至于同伴们沿途欢呼着采到竹笋、野菜、茶叶,虽说不是啥新鲜物种,但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够亲切了。
▲恐怖的植物。
长在奉化,看到奉化的山水,总是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最近觉得,随便找条山沟往里钻,总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找这么一个地方,四时八节走走,不同季节会给你不同惊喜的。茅坞镇亭山应该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对了,此行还解了我一惑:跸驻这一带狭长平原之两侧,均是高山崇岭,可叫“坞”的地名有好几个。原来我一直认为,“坞”是平原水网地区才用的名字,查了辞典才知道,坞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山坳。看来跸驻这一带的先人们还是挺有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