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下午一点一刻。计算了一下,刚才进山耗时已经一个半小时,路程够长的。虽然一路进来,地势慢慢在抬升,但从眼前的情景是,我们似乎还刚刚到达山脚下。告别驿站,根据路标的指示,我们拐入左边的岔道,开始向撞天岗进军。
上路之后,发现这一段的路程没有刚才那么有诗情画意了。开始一段是久未整理的茶山,接着是一片林子,小道越来越陡窄,路面上全是落叶,滑溜溜的不大好走。
开始上行的时候,我们在猜测,前面连绵的山峰,到底哪个是撞天岗?我们行进的方向,直指左右两峰前的一个垭口,而这垭口,看上去已经够高了。既然是撞天岗,不会止步于前面这个垭口。应该是从垭口再往上走,但无论是左边的山峰还是右边的山峰,都高得令人望而生畏。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登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撞天岗到底是哪个,在山脚下根本无法分辨,只能登上垭口再作理论。
气喘吁吁地爬了半个钟头,终于登上了那个垭口。回望来路,一条长长的山沟尽收眼底。这垭口的地还挺平,左右还有岔路。不过,又有路标了。这里的路标没有山下那么有气派,一条简陋的木板做成箭头的样子,上面用墨水写着字,字虽不怎么好,但有很炫耀的气概,一块写着:“往前百步喝含硒山泉,民间盛传治眼疾肚痛”。行百步余,果然有一眼山泉,上立一牌:“天下第一富硒泉”。旁边树上还挂了一个塑料水桶和一个铝合金锅,锅外面被柴火熏得黑乎乎的,锅盖上有字:“烧水锅,小心火烛”落款是“四明内家拳”。大冬天的,泉水不旺,泉眼中还满是枯枝落叶,看上去不甚干净,我们也不敢试尝。
有路标指示,撞天岗行程六百八十三米。根据路标,我们终于确认了左边的那座山峰是撞天岗。好在,站在这地方看山峰,似乎已经不怎么高了。再说,已经到了这地步了,不登上顶峰,也说不过去啊。
这一段,与刚才钻过的长长的山沟,又有极大的不同。首先是植被变化很大,这里连片的是落了叶的灌木,其间夹杂着一些不高的小乔木。其次是,随着地势的升高,山上的平均气温也越来越低,尽管刚刚过正午,但这里泥路上还积着冰,形成了冻土,以致于这路虽然看上去干巴巴硬硼硼的,但脚一踩上去就垮了,搞得我们的脚步经常打滑,险象环生。这个时候,一行中年龄最大的老No,竟然迸发了英雄本色,一会儿就走得不见了身影。只听得他在前面远远的山坡上,不断吼出路越来越难走的警告……我不自觉地联想起用“老”字组成的词语,竟然多是褒扬之句,啥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识途老马、宝刀不老……果然,连古人也在说他行啊。
终于,在小憩了数次之后,最后,穿过草丛间一条长而直的小道,眼前一阵敞亮: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平台,我们登顶了!
看了一下时间,不到下午2点半。从开始徒步进山,到达这撞天岗顶,大约用时2小时45分钟。
山顶上这块平台长满了茅草,面积也就几十个平米。平台中间有一立着的竹竿。四处望去,绵绵不绝的山脉在四周蜿蜒。听说撞天岗是这一带中海拔最高的,可我怎么看着远处有更高的山峰呢?
听着远远近近的松涛声,晒着暖暖的太阳,真想在这山顶上多呆会儿。或者,沿着山脉去探究另外一个山峰的风景?当然,只能这么想想啦,时间不早,在山顶上呆了20分钟之后,我们沿原路下撤。
本以为下山可以省点力,走了不久,就发现想错了,下行同样不省力:铺满落叶和冻土的泥路实在太滑了。就近找了几根枯木棍子作拐杖,虽然形状不好,但挺实用,一步一滑,下了主峰,仅比登山少化了10分钟,好在在后半段山沟中的古道比较平缓,行走速度快了许多。
太阳在慢慢西沉,来时铺满阳光的山谷,这时候失去了太阳的眷顾,景色变得平淡了不少。冬天的天色暗下来会很快,我们急步行走,到山脚下停车处,整个下撤过程,用时80分钟。这时候,已经过了下午4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