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lign]
上午,跟市里领导一起,慰问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山村,走访了两个困难家庭,感触颇多。
好多年没去乡下慰问了。因为老家还有好多亲戚,这两年休息日也常在乡下跑,不时与不同村里的人聊天,所以,农村的情况还是知道一点。这两年,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变得总体上富裕了,但是两极分化也很严重。钱有得挣的,滚雪球一样,资产的累积也成几何倍数增加。挣不到的,十多年来工资水平的增长,远远低于社会总体水平的上升。所以城里人的情绪分化,要变乡下的更加严重。
乡下,因为农民自己有块地,弄点吃的喝的相对来说可以少化点钱,不象城里人,睁开眼就要化钱,闭上眼钱也在哗哗流去。乡下的农民,只要不碰到天灾人祸,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平和的。老家一个熟悉的朋友跟我算过帐,他说只要每年有三五千元的现金收入,再种点养的吃的,过日子的问题不会太大。再说,现在农民打工的工资水平也涨了,有点技术的活,做一天工钱80元,叫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帮工,一天也有50元左右的收入,所以,只要有活干,一个农民一年挣上万把元钱不是太大问题。现在农民在城里打工的多,留在乡村的壮劳力不多,有时候叫几个小工,还得吃人家面孔,人家不高兴还不一定能上你家来帮工。
这个总体水平与我们城里的工资增长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所以我想,农民过日子,可能也就象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样,不会跟城里人那样涨得过快。不过,这次慰问,听村里负责人一介绍,我觉得大开了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的消费水平、建设水平早已不再是我想象中那样了。
我们去的这个村,地处山沟里,2002年的时候,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总共250多户人家,800来号在册人口(真正住在村里的,估计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去年一年为一个自然村建了水泥路,改造了自来水,修理了路灯,建造了溪边的砌磡,七七八八算起来,一年里投资了28万元。而他们说,村里的经济收入,不会超过一万元。这是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村里的造血功能几乎等于零。这么多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于上面的补助。
我印象中,一个村如果有三五万元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比较宽松过日子。如果收入有10来万以上,那是不折不扣的富裕村了。在本地,除了城市边缘一些土地征用后的村比较富裕之外,那些地处在山沟或者平原中心、与城镇化没有能够挂上一点钩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八成以上的村属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薄弱村。好多年前,我们去慰问,如果市里出面拿出五千一万,各个慰问单位再凑一点,一次能够得到二三万元的补助,村里干部们一定是眉开眼笑了。
今天,在我们慰问时,领导拿了一万元,同去的四位局长,商量了一下,各自拿出2万元,这样,村里总共得到了9万元的收入,这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难怪他们千恩万谢,敬烟不迭。有好多年了,本地每个村基本上都有上面的单位与之挂钩帮扶,十多年前,每个单位每年拿出一二万元给予补助,村里已经相当满意,不过从今天的情况看起来,这个数恐怕是比较难打发了。
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中,财政新增长部分的相当比例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到各个地方去走一下,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改造村办公楼,建公园,集中公厕,安装健身路径,建造老年活动室。过去青墙灰瓦卵石路的弄堂渐渐消失,代之以一色的水泥马路钢筋围栏。农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村庄的布局、风格越来越同化。
当前有一句很时尚的话,要让农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看起来,这两年确实这股风吹到了农民和农村头上。不过,中国人做事喜欢一窝风,村里为了得到上面的资金补助,有时候会不切实际编造一些大而无用的项目,从上面拿点钱,干部可以花得痛快一点,分摊到农民头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多少实惠,还是一个未知数。难怪今天坐在车里的一些“久经考验”的领导们说,这种慰问也只是讲政治,农村是否因为上面注入了一些钱,就会因此富起来,还是一个问号。下乡途中,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荒废了的校舍,十年多年花了巨资修建的,现在因为在山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学校都撤了,这些资金都白投了。新一轮的农村建设,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那可真是悲哀。
数数手头上钱的度量衡上了一个层级,看看马路上跑的车一天比一天高档,望望城里的商铺一天比一天亮堂,农村的基础条件是应该有所改善了。但是中国要解决农民问题,最后的出路是减少农民,这个原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在一些必需的地方,结合城镇化,建设一些设施比较完备的农民生活区域是正确的,但是在高山僻壤,也硬要跟条条框框对起来建设,这样的水涨船高,就值得商榷了。
但是都被官员贪了,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
朔塬的家乡可真是富裕啊 :)
冰山来客:国家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就是送钱啊,呵呵
我看送钱不是长远之计,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增加对农村的各中投入。
但是我感觉我们这农村的收入远多余10万元,但建设的一点都不好.
大量的农民都往城市搬迁.贫富分化严重
慰问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