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7年开始参加那一届人大的第一次会议,到今天参加完这一届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一晃,十年过去。
十年中,参加过的大会有十一次。一年开一次“两会”是规矩,一般在每年的年初举行。我这多出来的一次,是在人大的时候,那一年人大主任易人,为了一个人一个位置,特意在暑热未消的9月组织了一次会议。
十年两会,变化蛮多,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热热闹闹的场景变素了。这是2012年反“四风”之后出现的新情况。2012年开会的时候,会场内外还是装扮得花花绿绿的,“热烈祥和”。到2013年再开的时候,会场外就孤零零只挂了两条条幅,里面的花花草草一概取消,记得那一年很多人都感觉不适应:“太冷清了”。
第二个变化是,会议之余也冷了。以前开两会,参加会议的许多人,注意力不在会场上,会议之科吃吃喝喝才是正事。往往是中饭吃了赶晚饭,晚饭完了接着卡拉OK,唱歌之后再夜宵,以致于有个别喝高了,弄出点洋相来。会议火药味最浓的是分组讨论,第一次坐在一起就凑份子,让人出钱的理由一挖再挖,全是喜事好事,其实不同身份的,钱出多出少,自己有打算,别人心里也有谱。一些老板多的组,钱凑多了,会议期间吃不了,还可以发礼品,还用不完,可以去献爱心,甚至还可以组织外出考察。如今上面一声令下,会议要开得风清气正,这些统统不许搞,甚至会议吃饭,自始至终自助餐。十分钟吃完,嘴巴一抹,油门一踩,回家。因此,一到晚上,会议驻地就黑灯瞎火,一片冷清。有人觉得,没有了人情味。
2013年初那次会议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样的规定,短时间弄一两年,一切都会转向“正常”,没想到,如今这冷清成了“新常态”,一冷冷了4年,估计以后再也不会热起来了。不知道缺少了以前那个“火热”,盼着参加两会的人还会不会像以前那么多。
其实,也有始终不变的,那就是会议的程式和内容。两会的每一个运作,每一句话都是高度的程式化,参加会议的只要照做照念就是。会开得成功不成功,效果好不好,全在组织者是不是与否,参与者演绎功夫强不强,大家配合程度高不高。过去十年中,我曾经是前五年这个程式和内容的精心策划者和参与者,也是后五年的旁观者,对这个感受很深。
不过,很多时候,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屁股所在的位置。
今天最后一次会议的时候,碰到一有几年没见的朋友,问我怎么这么瘦了?想来有意思,同在一个会场开了五年会,打照面的机会其实并不多。一个人如果天天见,可能感觉不出什么变化,如果十年不见,那变化就大了。这十年会议期间,拍了不少照片,偶尔翻一下当年的,可以看出许多人的面容由丰润而渐显干枯的过程,估计我的形象在别人的眼中也这样。十年一梦,这时间真是一把杀猪刀,放血无声。 唯一在变的,大概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