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董村曾名“桃花坑山”,还有古名曰“云南”。此名得之于村东北岭岗的“二十里云”,至少在唐代就这么叫了。唐时,苏州有位著名诗人,名叫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组关于四明山的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提到,四明 …
老家董村曾名“桃花坑山”,还有古名曰“云南”。此名得之于村东北岭岗的“二十里云”,至少在唐代就这么叫了。唐时,苏州有位著名诗人,名叫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组关于四明山的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提到,四明 …
前日写了个文章,谈及我老家,古称桃花坑山的一段文字公案。由于引了太多古籍文字,确实枯燥,好多朋友没耐心看。在那篇文章里,我解释了宋《宝庆四明志》中的一段文字,厘清了一个事实:太白禅师与孤 …
日前发的《读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好多朋友说看不明白。我以初读者的视角看了一遍,发现文中没交代最重要的事:桃花坑山到底在哪里?很多时候,自己以为很明白的事,别人却不知道你在说啥,原因 …
此文首写于一年前,最近在公众号中发布时,对一些细节又进行了考证,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录于下: ————————————————————————————— 对奉化自然地貌及山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成 …
对奉化自然地貌及山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成书于1228年)。其中卷十四专载奉化事物。“叙山”条下,第一座记“四明山”,第二座记“丹小山”。第三座记“桃花坑山”,全文如下: 桃 …
宋末著名文学家陈著留下的诗文中,多篇提及竺氏人物。 《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十七·古迹》中记载有“自斋”,为“董村竺稷读书处”。“自斋”之说来看于陈著所撰的《自斋说》: 自斋说 自斋 …
秋深了,山区的老百姓这段时间就忙一件事,对付番薯。 先要去地里把番薯收回来。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暑天,曾经郁郁葱葱四处蔓延的番薯藤,渐渐呈现衰态,有的会开出一两朵紫色的小花——这个时候,就得把 …
响应奉化日报副刊“奉城记忆”征文,去年写过一篇有关亭下村的文章,有朋友建议我写写亭下水库。 看了许多朋友的文章,发现他们写的有关“奉城记忆”,几乎都是“正史”。如果要写正史,写亭下水库不是我能胜 …
祠堂在中国乡村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中国乡村林总总的传统文化都承载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对于乡民们说,祠堂是个神圣的所在。然而,在三四十年前,乡村的祠堂,差不多全被它的子民们改变得五花八门,学校、 …
父亲的外婆,对于我来说就是太外婆了。父亲说没见过外婆,我更见不着了。父亲的外婆家在岩坑村,40岁之前,我只去过岩坑一次。那次是跟着父亲去给他的舅妈,也就是我的舅婆拜年,时间是70年代中后期, …
我的老家在溪口董村。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山村,但小时候,我以为我的家乡是个很大很好的地方。那个时候,老家还没通车,我们从大山里走出来,必定得经过下游的亭下村,而这亭下村,则 …
大年初三回老家给长辈拜年。从公路通向老家村口的一条千年古道,去年下半年进行了拓宽改造,如今车子可以直接开到老家的祠堂门口了。我还是第一次走这新路,把车开到祠堂门口的晒场上,停下,从车窗前 …
老家董村的居民,大多都住在山谷间,一条叫做筠溪的溪流两边的盆地上。村民大部姓竺,据家谱记载,最早来此定居的是一家人,经过千年化育,到现代,有了五六百户,数千人口的规模。从村头到村尾,有将 …
我的砍柴经历,只在童年时期有过。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给农家子弟提供了一个跳出家门的机会,因此,后来一门心思要考大学了,母亲再没让我干过这活儿。所以,我的砍柴经历,只在10—13岁这一段,时 …
两年,四次探寻,终于在徐凫岩下的密林深处,找到了听人无数次提起过的汝霖别墅。 汝霖,是我老家一位乡绅的小名。他的大名叫竺通甫,1988年版的《奉化市志》有传,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 …
偶尔在微博上发现,有人在我老家的亭下水库尾巴处,发现了一大片野花!而两个月前,这地方还在水里泡着。星期六特意跟朋友去看了看,果然壮观。30多年前,我曾经在这一片土地上劳作过。如今水库的水涨 …
5年前回乡,曾经在隔壁村子的山脚下,见过一座大墓。当时只记住了墓主是我的同宗,姓竺,叫云峰先生,对旁边的落款小字未加注意。问过他们村里许多人,都对这位先生的身世不甚了了,也说不出他有没 …
距老家村口往南的大路,走上里许,有一座水泥桥横跨溪流。在家乡不多的诸桥中,这座桥的跨度最大,因此,小时候,我以为那是一座很大的大桥了。 长大以后,经常外出,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座 …
通往老家的公路基本修好,路宽了,走起来比以前要畅快得多。长假到了,偕家人一起又回了趟老家。老家的村子照例是静悄悄的,干净,安逸。 宗祠越来越老了。 这间泥房,过去是生产队的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