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董村曾名“桃花坑山”,还有古名曰“云南”。此名得之于村东北岭岗的“二十里云”,至少在唐代就这么叫了。唐时,苏州有位著名诗人,名叫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组关于四明山的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提到,四明 …
老家董村曾名“桃花坑山”,还有古名曰“云南”。此名得之于村东北岭岗的“二十里云”,至少在唐代就这么叫了。唐时,苏州有位著名诗人,名叫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组关于四明山的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提到,四明 …
前日写了个文章,谈及我老家,古称桃花坑山的一段文字公案。由于引了太多古籍文字,确实枯燥,好多朋友没耐心看。在那篇文章里,我解释了宋《宝庆四明志》中的一段文字,厘清了一个事实:太白禅师与孤 …
前日刷抖音,刷到一张老照片:一队山民挑着竹簟从乡间小道经过。剪辑者打了字幕:这种场面,这么壮观,你永远也见不到了。 见此照片,马上联想起当年父母经常念叨的一个场景:四明山山民组队挑 …
日前发的《读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好多朋友说看不明白。我以初读者的视角看了一遍,发现文中没交代最重要的事:桃花坑山到底在哪里?很多时候,自己以为很明白的事,别人却不知道你在说啥,原因 …
此文首写于一年前,最近在公众号中发布时,对一些细节又进行了考证,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录于下: ————————————————————————————— 对奉化自然地貌及山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成 …
对奉化自然地貌及山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成书于1228年)。其中卷十四专载奉化事物。“叙山”条下,第一座记“四明山”,第二座记“丹小山”。第三座记“桃花坑山”,全文如下: 桃 …
宋末著名文学家陈著留下的诗文中,多篇提及竺氏人物。 《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十七·古迹》中记载有“自斋”,为“董村竺稷读书处”。“自斋”之说来看于陈著所撰的《自斋说》: 自斋说 自斋 …
看了 大道如水的文章 前天特地去老家寻根 房子没了,全是草 可惜了 ————竺通甫后人 不知道这位先生现在何处,可留下联系方式吗?
姚家是我老家隔壁的一个小山村。在老家绝对的竺姓、王、宋等大姓之下,姚家的姚姓,不折不扣是个“少数民族”。我第一次去这个村应该是在1980年代早期,这个村的同学请吃饭,呆了几个小时。这之后就一直没再 …
祠堂在中国乡村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中国乡村林总总的传统文化都承载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对于乡民们说,祠堂是个神圣的所在。然而,在三四十年前,乡村的祠堂,差不多全被它的子民们改变得五花八门,学校、 …
老家董村的居民,大多都住在山谷间,一条叫做筠溪的溪流两边的盆地上。村民大部姓竺,据家谱记载,最早来此定居的是一家人,经过千年化育,到现代,有了五六百户,数千人口的规模。从村头到村尾,有将 …
5年前回乡,曾经在隔壁村子的山脚下,见过一座大墓。当时只记住了墓主是我的同宗,姓竺,叫云峰先生,对旁边的落款小字未加注意。问过他们村里许多人,都对这位先生的身世不甚了了,也说不出他有没 …
距老家村口往南的大路,走上里许,有一座水泥桥横跨溪流。在家乡不多的诸桥中,这座桥的跨度最大,因此,小时候,我以为那是一座很大的大桥了。 长大以后,经常外出,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座 …
通往老家的公路基本修好,路宽了,走起来比以前要畅快得多。长假到了,偕家人一起又回了趟老家。老家的村子照例是静悄悄的,干净,安逸。 宗祠越来越老了。 这间泥房,过去是生产队的队 …
通往老家的那条公路改建,开工两年多了,沿老路的那段做得差不多了。新开的通往四明山的那一段在老家的后山上,估计修得没那么快。一直想去看看,在原本人迹罕至的地方,修出来的路会是什么样子, …
民国癸丑年(公元1913年)编辑的《竺氏宗谱》行诗叙略后面,录有如下一段文字:“俸公吾二十世祖也,业绍先人德裕,后嗣化为六脚,迄今子孙绳绳,丁口计二百有余。公之祀产照次轮流,不致紊乱,惟有 …
近读我的老家在民国癸丑年(公元1913年)编辑的《竺氏宗谱》,对照着读奉化其他竺氏的有关资料,发现有几处新发现。 一、发现了筠溪完整的行诗。 在卷五中,看到《竺氏行诗叙略》 …
元旦期间回老家,在舅父家墙壁的镜框里发现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照片是新近拍的,上面的日期显示是2010年的清明。照片侧一行字标着:“竺氏奉化派第十六世始迁海安始祖士云公之墓”。 …
[align=center][/align] 前些日子回家,从家里翻出一本小家谱。这本家谱是我老家的一位近亲1984年的时候抄写给我父母的。这位我应该喊伯伯的老人早已于十多年前作古。 当年自己还小,没那么注意去 …
前两天,有竺姓朋友提议在QQ上开个群,以利于同宗朋友即时交流,他说在网上已经有了一个,我当时申请加入了。不过好几天了没有音讯,估计是人少的缘故。 今天中午,发现自己的申请被同意了,并且成 …